关于青年教工岗位价值观的思考

来源:系统管理员发稿时间:2007-06-04浏览次数:345


西方语系  张敏

 

【摘要】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取向越来越多元化,本文针对高校青年教工取向多样化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并指出正确客观岗位价值观的形成非常必要,进而针对青年教工科学岗位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青年教工  岗位  价值观 

 

青年教工队伍建设是高校师资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学校教学、科研的主力军。岗位价值观的取向,影响着人们对岗位的认识和定位,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对岗位价值观提出了更新的挑战,爱岗敬业、继续教育、岗位成才是新形势下青年教工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途径。

 

一、岗位价值观取向多元化的成因探析。

 

广大青年教工的岗位价值观总体上来说是客观积极的,认为选择高校工作适合自己,能在教工岗位上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在社会转型期,全球化思潮的冲击下,出现了岗位观的多元化,部分教工对岗位价值的认识不足,缺乏远大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淡泊政治的倾向比较明显;岗位价值观取向倾斜,功利主义严重,缺少敬业、勤业、爱业精神。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社会大环境对青年教工岗位价值取向的影响。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价值观念的基础有所动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和价值被充分肯定和承认,这在大大增强人们主体意识、调动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导致了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流行。大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冲淡了小环境中正面教育的作用,青年教工身处大环境,难免受到影响。教育目标的功利化倾向误导了青年教工岗位价值观的正确取向,纵观青年教师的成长,由小学中学大学直至参加工作,基本是在学校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过强的功利主义,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文化底蕴”是青年教工所受教育的主要特征,在功利化导向下的学校教学活动的模式被浓缩为:“读书——考试——升学——文凭——铁饭碗(找个好职业)”,这种教育模式对他们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折射到他们对所从事岗位的认识往往也蒙上了负面色彩。

其次,高校内部环境对青年教工岗位价值观取向的影响。很多学校对青年教工的培养侧重点在于重业务能力提高,轻职业道德培养,从而弱化了青年教工的岗位价值观。为了促进青年教工成长,在与青年教工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级评优、职称评定、基金申报、出国选拔等规定中,过多地强化学历层次、科研成果的获奖情况、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刊物等级等指标,而把个人对岗位的正确认识、工作态度、教书育人作为一种软要求。

第三,青年教工自身因素的影响。当代的青年教工都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较少经历艰难年代的磨难,优越的成长环境使很多人意志力薄弱,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格;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很多思维活跃的青年教工不甘寂寞和清贫,利用一技之长从事第二职业,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两栖人”;此外,中学阶段过早的文理分科造成青年教师在个人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着先天性缺陷,整体的综合素质状况与高校教育改革特别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教师的要求,尚存在不小的差距,不能做出对自身的客观定位,也就很难对所从事岗位做出客观评价。

 

一、         客观科学的岗位价值观形成的必要性。

 

(一)科学的岗位价值观是爱岗敬业的源动力。

只有对所从事岗位做出客观定位,拥有科学的岗位价值观,才能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才会恪守教书育人的职责,甘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实现自身价值。对所从事的岗位做出客观科学的定位,找到自身与所从事岗位的契合点,认为自己所在岗位能发挥所长,能充分实现自己的抱负,是爱岗敬业的前提和保证。

(二)科学的岗位价值观是事业成就感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的思想是环境的同化作用和个人内在的选择作用的统一。激发和营造有事业成就感的环境和氛围势在必行。高校青年教工的最鲜明的人格特征是重视自我人格的完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性精神的张扬;重视尊重与被尊重,有强烈的尊重需要,渴望成就、名誉和声望;重视高尚情绪情趣和情感体验,追求道德精神的愉悦性满足。人格、个性、价值、需要、精神等要素相互交融从内心世界(内因)为高校青年教工成就事业和实现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科学的岗位价值观是高校师德建设的保障。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体现了教师在道德意识、道德选择、道德行为、道德评价、道德修养等道德实现中的价值目标。高校师德建设事关全局,有利于增强高校教工的敬业意识,提高育人水平,通过塑造师德风范为主要内容,全面提高教工的素质。青年教工是高校的后备力量,针对这一群体的师德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青年教工应该正确地认识所从事的岗位,具有奉献精神,以正确的道德认识,科学的人生价值观调节激励自己,将自己的知识智慧无私奉献给教育事业,是开展师德建设的充分保障。

 

二、         青年教工科学岗位价值观的形成途径初探。

 

(一)从青年教工自身而言,不骄不躁,脚踏实地,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找到自身与所从事岗位的契合点,是形成科学的岗位价值观的必要条件。青年教工应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此外,积极用马列主义的理论武装自己,开拓视野,提高修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奠定思想理论的根基,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在人生观、价值观中的强基固本的作用。在平凡的岗位中言传身教,处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终身爱教,乐教敬业,为人师表,给学生极大的感染力和表率作用。要有刻苦的钻研精神和渊博的理论知识,具有从事教工岗位和事业的能力和素质,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脚踏实地的精神,在教育工作岗位上,遵守职业道德,把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岗位价值观。

(二)营造高效青年教工成就事业的良好氛围。良好氛围的营造是青年教工成就事业的保障,是科学的岗位价值观形成的前提。高校要倡导学术平等、学术自由、学术民主之风,鼓励青年教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做到求是求新,并为其思维的活跃和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高校要大力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环境,让青年教工能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创新力和活力;高校要大力培养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和大学气象,为青年教工的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高校必须在充分认同和接纳高校青年教工人格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从外在世界为其成就事业激发营造相适应的环境和氛围,这种环境的营造主要涉及青年教工的学习、教学科研、家庭生活、心理和健康等多方面,为此,高校应做好激励、服务和优化三项工作,即激励青年教工好学上进、教书育人、献身科学、有所作为,并为此优化其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同时自觉服务其教学科研、家庭生活和身心健康。

      (三)正确选择高校青年教工成就事业的着力点。只有科学的岗位价值观才有助于青年教工成就事业,只有具备事业成就感才能对所从事岗位做出客观的评定,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凡是青年时代渴望成就事业或者事业有所成就的青年,都应该具备科学的岗位价值观,必然具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个性、独创性和意志力作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和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为青年教工成就事业提供了支撑,高校应围绕个性、独创性和意志力的培养努力做好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