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试论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的重要性

来源:系统管理员发稿时间:2007-12-04浏览次数:273


金秋十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在政府报告中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首要的就是要加强青年教师的队伍建设,开展师德教育,树立师德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何谓师德

1.师德的定义

何谓老师?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唐朝韩愈的《师说》对老师的定义独树一帜: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既能做经师,又能做人师的人才是真正的老师。他将“传道”放在“受业”“解惑”前面,表明他把教学生做人比做学问看得更为重要。老师,是学生对教师的尊称,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需要一种人格魅力,能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爱和尊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何谓师德?目前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其一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它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集体及学校、社会相互关系的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师德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师德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二师德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综合体现。师德,简而言之,就是指教师做人、做事、做学问所应遵循的道德。做人是其中之根本,做事、做学问是做人之原则的实践,是做人之原则在学术研究中的延伸和体现。师德既是一种高尚的美德,又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

以上两种观点,无论是职业道德说还是综合素质说,都是对教师“道德”层面提出的要求。既然教师是天底下最阳光的职业,那么对教师道德的高要求也是其他职业所无法比拟的。

2.师德的时代内涵

师德既具有历史继承性,又具有时代性。新的时代赋予师德新的内涵,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新理念。

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理念,简言之,就是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尊重教师自身的价值,充分调动教师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潜能,教师成为主动参与建设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教育对象,教师的自身需要应得到充分重视。

师德建设并非是把全体教师都塑造成千篇一律的楷模,而是使教师在达到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的同时,都能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使每个教师都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特点

在专业素质方面,高校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一部分还具有在国外

学习或工作的经历,有比较全面的学科知识基础,并且有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技能,能够适应社会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的步伐;从精神面貌看,青年教师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有较强烈的事业心和渴望成功的抱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他们给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活力和张力,但青年教师队伍也存在一些问题:

1. 缺乏强烈的责任意识

激烈的市场竞争给青年带来了许多心理压力,强调个人利益,做事追名逐利,奉献精神淡化。对于工作,没有强烈的岗位责任意识。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存在消极对待和应付的思想。

2.缺乏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一开始对未来往往有较高的期望值,有比较大的理想

与抱负,希望能够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但成功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青年教师起点低,需要自己不断努力,要做好“十年磨一剑”的准备,可由于对成功的渴望,急于得到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有的青年教师会出现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现象。

3.自我意识过强,缺乏学习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自古文人相轻,青年教师对自身有较高的评价,没有一种相互学习的意识,而实际上老教师以及年龄相近的同事都有很多地方值得自己学习。一些很有潜质,才华出众的年青教师,由于缺乏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过分强调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限制了自身的发展。知识经济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包容与合作,有道是独木难成林,在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很难有大的作为。

4.不注意小节,缺乏以身作则的意识

青年教师很大一部分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在穿着上比较学生化、随意,不注

重衣着与身份的匹配,在学生面前言谈举止不注意教师形象,可能有的青年教师认为这样可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殊不知这样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除了受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影响以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有些年轻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注意小节问题,不仅起不到典范作用,反而有负面影响。孔子有句名言曰:“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

 

三.加强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的重要性

1.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这是在总结和反思人才工作中人们感悟到的一个至理名言。首先,通过师德教育,帮助青年教师迅速实现角色的转变,完成由学生到教师的转变。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大学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又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惟此才能成为合格的大学教师,承担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

其次,帮助青年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通过师德教育,帮助青年教师明确身

上的使命和责任,定下今后努力的方向。只有德才双馨,并具有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欲望和强烈的岗位责任、社会责任意识的人,才配当大学老师。爱因斯坦说过:“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与才。”帮助青年教师树立“德才兼备”的意识,在追求学术的过程中,更应注重自我修养的提高,不断完善自我,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才能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

2.高校的明天取决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

高校是培育人才的高地,大学生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教师素质的

高低,他们能否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反映我们高校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

从教德为首,为师必守德。把师德建设摆在首位,才能保证大学教师工作的

正确方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新的历史条件下着眼于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着眼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这样,我们才能把大学生这一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发掘好、锻造好,使他们真正成为造福社会的有用之才。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但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还要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高校的明天取决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更取决于我们青年教师的素质。

3.“振兴教育”、“育人为本”的时代要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新的世纪,高校师德建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使广大教师树立共同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教书育人的奋斗精神,才能激起巨大的热情和创造精神,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保证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