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科学发展观 积极推进工会工作创新

来源:系统管理员发稿时间:2007-06-04浏览次数:248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杨永康  杨 彬

一、寻求工会工作创新的必然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随着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深入拓展,我国的工会工作也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市场经济以及社会问题的积累给人们的思想带来巨大冲击和困惑,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相当多的人更加关注自身的当下利益,社会主流意识也由尚德务实的精神追求蜕变为以金钱货币标准来衡量一切的拜金主义,道德观念转变为实用主义。社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受到广泛而深入的冲击,而且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与此同时,由于社会所有制结构的不断调整,不断深入发展的改革也导致社会民众阶层的多样化,加之各种外来思潮对人们思想意识的冲击,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社会成员的集体意识也因之而不断淡化。新的形势对我们的工会工作提出新的要求,然而要想取得实际工作的突破,我们必须结合新的具体形势寻求新的理论基础。对此,党和国家的高层领导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高屋建瓴地作出理论上的指导。2006 5 10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在全国工会领导干部高级研讨班上做了《坚持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会工作创新》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工会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必须重点研究和探索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着重强调了加强工会理论研究必须把握的重要原则,对加强工会理论研究与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工会十四大报告向也向广大工会工作者提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中国工会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工作创新。”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高校虽然仍不失为传播知识和精神文化的一方净土,但是广大教师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具体表现如下:(1)过度注重眼前利益,站讲台比搞科研更有吸引力,不少教师忙于上课挣钱,无心科研;(2)强烈的自我意识,不愿更多承担公共责任,不少教师忙于个人职务职称的提升,轻视或忽视教育教学质量等;(3)集体意识的普遍淡化,不愿参加公益性的集体活动,不愿发表真实意见,漠视群体利益‘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等。诚然,我们可以慨叹人心不古,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广大教师观念和行为转变所具有的合理性。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当下环境,我们不能再一味地苛求教师要“甘于奉献,不求索取”,这样既不合情也不合理,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既想老牛耕地好,又想老牛不吃草”,这只是一种短视的不合理要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着眼于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既给我们的工会工作提出了行动的指针,也给我们的工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要求工会工作能够取得理论上的创新。

由此可以说,现实的社会形势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要求我们的工会工作能够寻求理论上的突破,并在理论的指导下,推动实际工作不断深入发展。我们认为,工会工作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旗帜下实现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等全方位的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一个根本的原则就是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只有真正坚持以人为本,我们才能实现各种工作创新。

二、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强化工会干部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社会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人际关系也变得更加多元,全体社会成员的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也不断发展,因此,一个表面看来似乎很简单的问题,却常常会牵涉到政治、经济、法律等诸多方面,稍有不慎,我们就可能违规或违法,所以,在处理问题时,我们的工会干部必须强化法律意识,要改变以往以行政手段开展工作的方式,注意依据各种法律法规综合考虑各个环节妥善处理。譬如,高校的工会干部应该不断学习掌握《工会法》、《劳动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民事法》等诸多法律法规,依据法律的精神处理工作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同时,高校的工会干部也要积极了解学校的各项重大决策等。此外,我们的工会干部也必须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真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善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工作,否则就不能站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思考关于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就难以参与学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也无法真正发挥工会“维权”的根本性功能,也难以有效起到沟通上下的桥梁纽带作用。

中国工会十四大提出,工会必须不断加强学习,真正树立“终身学习,团队学习”的先进学习理念,形成“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良机氛围,切实把工会组织建成学习型组织。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会干部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还要注重学习的实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磨练自身的创新精神,不断尝试采用新的途径或手段开展工作。比如工会在履行“参与”职能时就可以进行创新。以往工会经常利用教代会、校务公开等形式来实现有限参与,这种方式时效性弱、受众少、关注率低、反馈不方便。这诸多缺陷导致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热情不断下降,势必会削弱工会工作的影响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就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特别是互联网给我们带领的便捷条件,提高工会履行“参与”职能的能力,提高工会工作的活力。利用网络的高交互性,广泛收集教职工的意见建议,利用BBS 论坛让广大教职工广泛深入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中来。这样既使学校及时把握教职工的思想,为进行更加民主科学的决策打下基层;同时教师广泛的参与中也能增强主人翁意识,增进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也能提高教师贯彻学习各种决策的自觉性,使学校的发展与教职工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要想做好这种工作,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可,大力强化工会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工会干部的综合素质。

 

三、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维护教职工新的合法权益

 

   “大学者,非高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办好大学的关键是要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工会除了要保障人才的基本福利(如就医、子女就学等)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还要结合当下的具体形势,针对广大教师在新形势下的具体利益和要求,积极维护教职工的学习权和发展权。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当前的形势下,谋求自我实现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第一位的追求,同时,人才队伍建设也是任何一个高校越发重视的重大问题,这是当下高校工会工作面临的一个新情况。工会不能满足于过去的扶贫帮困送温暖等物质层面的工作,而应该深入思考如何维护教职工的学习权和发展权,这业已成为工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如何将教职工个人的发展和学校的整体发展统一起来,如何协调和解决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及问题,需要工会作深入的思考。且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稍作分析。为了进一步加快我校的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校党委提出了“四、三、二、一”的发展战略,这其中的“二”就是指学科强校及人才强校,校党委认为人才引进只是“权宜之计”,立足于自身培养才是长久之际,并拨出专款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但是校党委也提出要把握好人才的“总量控制”和“方向控制”,也即是要结合学校发展的全局,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人才培养。这势必和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迫切希望获得培训提高的现实要求存在冲突。在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中,如何有效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如何保重优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