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中心工会<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作者:徐国平 摘要:我国社会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在我们的工作理念上,如何满足老年人在生活和心理上的需求,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老年人的活动现状,分析了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性,并就工会工作中如何做好退休职工的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老年人独生子女现状分析特性方案探索 前言 老年人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如何解决老年人迫切关心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家庭,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一个和谐的社会中,确实保障老年人的安定生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一个从教育单位退休的老年职工来说,晚年生活安全的保障比经济能力上的保障更为重要。保障老年人有一个安定生活,是学校工会的重要工作任务,是这种保障力量的重要部门。因此尽快建立在一个老龄化社会中,工会对退休职工的帮助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一、老年社会的分析 1、老年人的人口比例 根据国家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推测,我国到达2030年,全国城乡60岁以上的老人将占全国人口的23-25%,按国际通行标准,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在我国多年来实行的独生子女的政策,而独生子女的比例,在城市中又高于农村,因此城市的60岁以上老人比例会更高。以我们学校目前的退休职工所占全校职工的比例来说,也已经是一个很高比例了。 2、老年人的家庭人员结构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是客观事实,而现在的老年人已经开始进入到他们的后代为独生子女的这么一代老人。独生子女是我国在80年代初开始推出的一项国家政策,而在这个时代进入生育年龄的人群,已经进入到退休年龄的阶段。因此,在这种家庭结构下,一个子女要照顾多个老人的局面,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家庭人员越来越少,家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同样也在比以前更为减少。这种家庭格局给每一个家庭都带来了不小的生活照顾压力。计划生育政策推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这种现实迫切需要我们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而建立相应的单位与社会共同的保障制度,是解决老人养老问题的重要保障。单位与社会共同的保障制度,可以从根本上扭转传统的“养儿防老”的陈旧观念,并对国家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供实际的保证。单位老年职工的保障制度,应该让每个学校的工会组织起到相应的作用。 3、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 从中年到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步入老年以后,人在心理和生理上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有身体功能的变化、感觉功能的变化、心理功能特征的变化、生活结构的变化等。人步入老年,老年人需求的方面比其他人群更多: (1)健康保证:老年人对自己身体的变化最敏感,尤其是70岁以后,人体生理功能的衰退更为显著。因此对健康的需求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关心老年人的健康,会让他们感到格外的亲切。 (2)依赖性强:到了老年,精力、体力、脑力都会有所下降。有的甚至生活也难于完全自理,这时他们希望有人照顾,希望有人在自己的身边。单位的关心会让他们感到有所依靠。 (3)和睦温暖:老年人都希望自己有个和睦的家庭环境,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只要全家和睦,邻居关系融合就好。单位同事经常关心,能让老年人感到一种温暖和幸福感。 (4)得到尊重:退休后离开了自己工作多年的学校工作岗位,可能会感到失落。能得到单位的尊重,是他们对过去最美好的留恋和回忆。这时就需要单位同事的拜访和聚会,让他们感到单位集体的存在。 二、工会在老年人工作中的作用 1、建立养老保险制度 建立和推行单位和社会的养老保险制度,可以较大的降低老年人晚年生活风险,增加生活保障。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每个学校已经是一个独立的经济结构单位。而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提高和加强了教育单位对职工的经济保障能力,这种保障能力同样应该对已经退休在家的老职工做出相应的保障。按照相应的工会法规,这项工作应该由学校工会来承担一定的工作。这个保障制度包括由学校为退休职工办理一些合理的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项目。学校也可以统一和联系确实可靠的养老院等单位,建立部分退休职工需要的集体养老机构,由工会牵头负责。单位的参与,会让老职工们感到养老院可靠和保证。 2、组织活动 从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来看,让他们参加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