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精神与体育文化
体育教学部 孙 远
从以一名特招生的身份进入上外,再到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不知不觉在学校里已¾7年有余。这期间见证了大连西路校区的改造以及松½校区的盎然兴起。在我们的硬件设施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同时,在软件上,学校又适时的提出了“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这张新的精神名片。相比“文明,团结,求实,奋进”的老校训,新校训可以说是一个传承和升华了的上外精神,标志着上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而对于我们体育工作者来说,是契机,是挑战,更多的是上外精神赋予我们每一个老师的责任。
在现代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又有多少人可以甘于寂寞,甘于清贫的去倾心于教学,钻研于学问呢?我很佩服那些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做什么的大师级人物。比如季羡林老先生,看到他照片时的第一感觉:借用季老自己的话讲:他就是一个一生都在爬格子的人。再比如吴清源大师,亲眼看到他老人家时,一种与生俱来抑或是被后天磨练出来的大棋士气质深深的感染了我及周围的每一个人。而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更准确的来说是魅力),就是眼神中所透露出来的µ泊。µ泊得以明志,只有在物欲的世界中保持高尚的品格,方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充足。很欣赏一个朋友说过的一段话:假如我可以抛开简单的胜负,我眼前的棋盘可以变得很大,而我眼中的世界也必将变得更加宽广自由。俗话说人生如棋,假如我们可以µ泊名利得失,那我们的教学以及学术研究也许可以更加纯粹,更加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
对于“学贯中外”的理解,开始时我有些迷茫。我想一个人一生中能兢兢业业地做好一件事情就已¾很不容易了。贯暨通也,试问现在又有多少人可以通晓古今中外的呢?后来想通了,与其说这是要求,不如说这是一种精神,一个航标。跟格高志远相辅相成,激励着我们不断地去学习进取,将来成为一个中国文化的传播者,运用我们的语言优势,搭构起中外友谊之桥。
而上外精神与体育精神又是相通的,但凡优秀的运动员,他们都有着高尚的品格和远大的志向。当刘翔不断地刷新着世界记录的同时,他却可以拒绝来自丰田公司的上亿日元的广告代言。还有我们的名誉校友姚明,当他奋战在代表世界最高篮球水平的NBA赛场上,逐渐成为一个超级中锋的时候,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同为中国人同为上外人的骄傲,还有他那始终保持着的东方美德:低调谦虚好学。可以说在姚明身上不但体现了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作为上外的名誉校友,他也很好地诠释了,“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新上外精神。
我想一所一流的大学,不但需要严谨的教学质量,浓厚的学术气氛,同样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体育传统。比如剑桥和牛津之间的传统赛艇对抗赛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而美国加州大学的橄榄球队更是可以让整个玫瑰碗球场的观众爆满。等等,这些大学中的高水平运动队也正是其学校向世界展示的一张名片。
可以说在文化体育方面,上外近年来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很多一流的文化艺术团体纷纷来访演出。我们的社团活动也如火如荼,飞那儿剧社还获得了全国高校优秀社团称号。而学校的高水平运动队更是成绩斐然,棒球队已连续四次蝉联了上海市高校棒球联赛的冠军,围棋队更是在近几年的全国以及国际性赛事中频频夺金摘银,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我们会以“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新上外精神为指导,在上外建设成为一所具有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优良体育传统的国际一流研究教学型外国语大学的过程中作出我们体育老师应有的贡献。
校训随想
社会科学部 陈蓓洁
百余年前,中国始有真正大学之创立;时至今日,中国“大学”林立。然而,一所学校何以名之大学?一所大学何以立于当世?非明大学之道不足以言其究竟。古人云: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道之不立,物不形,势不成,大学亦然。然大学之道为何?昔日蔡元培先生就职北大,以三事告诸君,首明宗旨,专为“研究高深学问”;次言其德,“砥砺德行”与“敬爱师友”是也;而一切大学,当以此为正大宗旨。此道一立,则众人于此大学之中,“或三年,或四年,孜孜求学,则求造诣,容有底止”,此为道体之显达作用;一所大学当如此有体有用,方能成立。
当今时代,世事沉浮,瞬息变换,一所大学在此时代洪流之中保持其屹立不倒,并且不断拓展,更要有相当的基础不可。这个基础,同样体现在大学的精神之中。校训正是大学精神的集中表达。上海外国语大学,作为一所新时期的名校学府,其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前句明体,后句达用,言约义丰,恒变相通,正是学校的立学根本。
所谓“格”者,知之至也。诚如《四书章句》所言,“格,至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所不到也。”即物穷理,追本溯源,正是“格”的真义,也即是蔡元培先生所谓的“研究高深学问”。所以“格”必“高”,不高则不至,不能通达义理,又如何立足于当今世界大学之林?所以,“格高”是上外立校之第一义,亦深契合于中国传统¾典《大学》中所表达的“明明德”的意思。然而物格知至,却并不是终点,最终必须有所依止。依于何处呢?西哲有 “知识即美德”之说,《大学》亦在格致之后,分列“正心,诚意,修身”等为人的根本道理。所学既深,为人必正,行事必端方,处世必真诚,这即所谓“止于至善”。后两个字“志远”,所表达的正是这个道理。志者,士之心,又为德之府。志虑敬诚,志向高远,方不负平生学问。这也是蔡元培先生所说的“砥砺德行”。以上释“格高志远”四字,以显校训之体。
本体既立,可以致用;趣向既定,可议读书。作为上外的师生,应当如何修学?答曰:贯通中外。近百年来,中外交流密切,不同传统、文化、思想之间的同、异日益彰显,研究比较,贵在贯通。“贯”在辨其条理,“通”在明其关联,需从本体上下功夫。作为研究语言的大学,上外比较别的学校有一独特的优势。语言乃是“存在的家园”,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植根于语言之中,因此,任何比较研究都须从语言入手。是为“学贯中外”之本义,亦为校训之用。
上外的校训,以知行合一为旨趣,道理却极平实。大家从四面八方汇聚于这里,若能Ñ校训而行之,于漫漫学路上艰险不避,百折不回,上海外国语大学成为第一流大学,必不远于将来。
牢记校训 努力奋进
出国培训部 朱玉山
今天,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深深地印着“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这八个大字,她让我们上外人震撼,催我们上外人奋进!
十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