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守家庭,还是走向社会?--社会转型期知识女性角色的定位

来源:系统管理员发稿时间:2007-10-09浏览次数:188


新闻传播学院:刘琳

“上得厅堂,下的厨房”,这大概是人们心目中对完美女性的形象表述。然而,在实际生活之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厨房里的女人似乎只能是家庭的附庸,职场成功的女人,似乎就一定会蜕变为强悍的“铁人”。

中国当代知识女性绝大多数集双重角色于一身,这种价值取向是在长期反复的历史比较中确立的,是对儒家传统文化继承借鉴与创新突破的产物。同时,在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多重矛盾的作用下,知识女性的这种取向在实践中又呈现出十分复杂、矛盾的状况。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女性在处理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如何定位角色上,面临着更艰难的选择。

1980年代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和传统道德准则失去了原有的权威和约束力,女性在提高个体意识、独立意识、利益诉求的同时,对家庭的依赖进一步减弱,更主动地追求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高质量的婚姻家庭生活,个性解放的呼声始终高涨,而社会责任感和传统观念的约束不断失落。一是传统文化习俗的日渐式微,一是人的

社会处境的多元化以及分层化。

西方哲人说过:一个没有了自己的文化的民族,是一个可怕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中产群落的渐渐丧失,毫无疑问,中国的知识女性正面临着精神家园的双重文化的严峻挑战。在以男权文化为主导的中国社会中,女性一贯是以弱势群体的形象出现.这种文化浸润入女性骨髓的结果之一,就是女性从内心自觉地对自身在精神上的压抑与苛刻.女性群体在经济地位、社会观念、价值观、生活方式上的分化,造成其阶层与需求的多元化,因此难以形成或表达统一的女权主义诉求在涉及家庭、婚姻、道德等重大问题时,女性之间的冲突甚至远远大于其共同性。尤其是一些知识女性的诉求直接对传统家庭观提起了挑战。

如何处理好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之间的矛盾,是摆在每一位现代妇女面前而且必须妥善加以解决的大事,它不仅关系到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妇女事业的发展。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把妇女发展作为人的现代化的战略重点,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促进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自身素质的提高,参与意识的增强,角色期待的调整。
  一、促进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高扬,这是减轻角色负担前提。

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这不仅是广大妇女在争取自身解放进程中的主观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女性的主体意识是女性对自身在社会生活关系中独立自主的主体地位、主体身价的自觉认识。今天,女性的广泛参与社会生产,已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潮流。广大妇女逐步摆正自己的社会地位,摆脱了对丈夫和社会的依附和依赖,其自主意识呈现出了高扬态势。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女性的自我潜意识中,还存在着传统旧观念的“遗传”和社会氛围相应的自卑心理。因此,在当前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条件下,女性要确立其社会主体地位,就需要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力,这样女性的主体地位的自主、自立和精神行动上的自由才能获得充分的保证。同时女性的主体意识的高扬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包括来自男性社会的理解和认同。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使女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获取独立的地位,随着女性主体意识的升华和社会的进步,女性便能逐步摆脱角色冲突的压力,使妇女解放运动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 调整角色期望是减轻角色负担的关键。
  对职业知识女性来说,她们所面临的角色期待是多层面的,它既来自社会,也来自家庭,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社会总体观念要求女性既胜任社会角色又胜任家庭角色。职业女性已经意识到,职业妇女的角色负担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落后造成的。妇女走出家门投入社会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条件,要减轻职业妇女的角色负担,在目前生产力还不发达,国家尚不具备减轻这种负担的物质条件的情况下,只能从调整角色期待人手,即社会、家庭和个人都要放弃以性别文化来代替角色文化的做法。社会不应简单地将对男性的角色要求套在女性身上。而应根据她们的素质、能力,有层次地提出角色要求。家庭也不能以传统的女性文化要求来束缚女性。女性自身则应注意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协调安排,不要将角色期望理想化。只有依靠社会和女性自身的努力,才能重新达到减轻妇女角色负担,提高妇女地位的目的。

困守家庭,还是走向社会,这是一个矛盾,但是矛盾之中也有统一,那就是做一个知性女人。知性的女人是那种成熟、理性、睿智、自立、自强的女子,她们通常都在事业上有很好的发展并做得很出色,但又不同于世俗意义上的女强人。她们充满知性的柔和魅力,感情丰富,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怎么去做;她们工作上中性,但感情上又极具女人味,懂得生活,懂得如何让自己丰富起来,更加有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