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训的引领下迈向新的目标

来源:系统管理员发稿时间:2007-06-04浏览次数:266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的体现,从中也能够反映出其对外来发展方向的构想。

在反复酝酿和广泛征求全校师生意见的基础上,上海外国语大学推出“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新校训,展示了我校立志将自己建设成具有国际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决心。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校训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我国先哲高度重视个人的内心修养对整个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突出个人道德修养对国家安宁和天下昌平的一致性。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不断涌动,社会上弥漫着浮躁的风气,人们常常抱怨世风日下,而要改变这种状况,每个人都必须从自己做起,培养良好的学风和职业道德,把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同整个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仅仅把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和科研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应当把它提到通过自己的工作,为国家的发展尽自己一份努力的高度。在教学工作中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在研究工作中,努力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遵守学术规范。

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训,闭关自守就要落后,在国与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切的交流日益密切的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的进步,必然离不开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必然离不开从外部世界中汲取广泛的养料,“学贯中外”便向我校师生提出了具有开放的胸襟、博采众长的要求。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在经济发展上的独占鳌头导致了西方文明的强势地位,非西方文明向外部世界学习的过程被理所当然地理解为走西化之路,我国的传统文化被边缘化,而新校训要求全校师生在学习和从事科研工作的过程中,把我中华文明之精髓,发扬光大其优良传统;另外,即使向外部世界学习,也不把目光仅仅局限于西方,而是充分学习不同民族文化的长处,丰富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作为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更必须时刻谨记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使自己的工作更加合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在国际社会中倡导建设和谐世界的要求。

近年来,我校对复合型专业的大力扶持为三个科研单位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将校训所体现的精神落到实处,各科研部门付出了积极的努力。在争创国内一流水平的过程中,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每学期都举行数次科研报告会,院内全体师生就某一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其主题不仅局限于对时事政治和西方某些理论的探讨,还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及其对世界未来发展的意义。中东研究所成功举办了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首届青年学者论坛,吸收了校内外众多年轻学者的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拓展了全院师生的视野,使他们在相互的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火花,对提高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质量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完全有理由相信,上外科研部门的教师必将在新校训的引领下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同时通过发奋努力地学习和工作,为上外未来的发展作出宝贵的贡献。

 

                       (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 胡传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