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雅 容 物

来源:系统管理员发稿时间:2007-06-29浏览次数:158


                  ——新校训学习有感

诸葛亮《勉侄书》云:“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美趣?何患于不济?”有鉴于此,为了使同学们有强毅志之志,慷慨之意,不滞于俗,不伏于凡庸,学校在新的学期推出了深含期许之情的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

校训是大学对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要求和学校特有精神的一种表征形式,是对其人文传统、治学精神、办学风格的理性抽象,是大学展示给社会和历史的一张“文化名片”。此次新校训的发布,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精神引领的作用

古往今来,“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外,或成经国之才”的风流人物不胜枚举。如,“不作人间第二流,奔腾万里驾轻舟”的中国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变法维新君主立宪制的首倡者王韬,他在哲学、教育、社会、新闻、经济、文史、史学、民俗学等领域著述等身,不仅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刻影响,还流传到英国和日本,对西方文化与日本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又如一代大儒辜鸿铭,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脍炙人口的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亦是他用英文写就。 

而他们都是抱持着为天下策画奇计,成不世功业的凌云壮志在求学之路上执著前行的。学习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活动,一种追求真理、探索知识的活动,但学习的目的究竟为何呢?在封建社会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孔夫子的“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学而优则仕。到了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时代,有个叫周恩来的少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深深的影响了几代人。而在当代社会,一个心系祖国和人民的学子的学习目的更应该挣脱简单的物欲的束缚,将事业理想建立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基础之上。

我们的校训从本质上讲,是学校甚至是民族文化传统的沉淀和凝聚,更是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的提炼和总结。“格高志远,学贯中外”正是告诉着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要立高格、存大志,既要读好书也要看世界。唯其如此,我们的青年,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民族才能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岿然屹立!从功能上讲,校训影响、规范着师生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方式,具有隽永滋补的功能,发挥着塑造师生人格、夯实精神底蕴、导引我们做人做事的功效;同时校训也引领了学校的办学方针和发展方向,昭示的大学精神渗透在学校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学习风气以及工作特点方面,林语堂说:“文章有味,大学亦有味。味各不同,皆由历史沿袭风气之所造成,浸润熏陶其中者,逐染其中气味……”“格高志远,学贯中外”之训融古通今,辞精义达,将把校魂注入师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凝聚和涵养我们的灵魂!

                                           法语系  王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