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训的人文情怀

来源:系统管理员发稿时间:2007-06-25浏览次数:158


 

(党委宣传部何洪武)

 

校训乃一所学校至圣大雅之言,可谓字字珠玑,精雕细刻而成。我校新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即如此。一般而言,校训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学校办学精神和灵魂的一种象征,也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更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校训对于激励师生员工弘扬传统,开拓创新,奋发向上,增强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和凝聚力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现代社会的管理模式首先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校训作为学校精神意义上的号召力已经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凸现出来,所以说,校训的人文情怀将直接关系到校训本身甚至管理层面的人心所向,从这个意义出发,校训涵义中的以人为本理念就显得十分重要。我校新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就是从本质上反映了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因而能够迅速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和心灵共鸣。那么,如何理解新校训的人文情怀呢?

首先,就是关乎做人和待物。新校训以“格”字当头。“格”字自古以来的理解就是见仁见智,纷繁复杂,但是其根本涵义殊途同归,除了品格、人格等道德层面的涵义之外,强调的就是如何对待和看待客观世界了。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我认为有两个成语可以更好的诠释我们校训中的“格”字。第一个是格物穷理,意思是穷究事物的道理,表达的是锲而不舍、不要浅尝辄止的毅力及恒心。明代方孝孺在《答郑仲辨》中就说到“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第二个是格物致知。意思是通过研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此乃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后人注解说“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朱子语类》卷十四:“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这些中国古代以研究人文见长的哲学家对“格”字的理解已经如此的深厚,可以看出,格对于立人、做事是何等的重要。如何看待和研究事物,是做人的一种立场的外在表现。在科学发达、文明进步的现代社会,做人和处事仍然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事业中不可回避甚至是首当其冲要思考的命题。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校训把“格”字放在首位,我认为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对传承历史、面向未来的一种精神上实践和认同。如果说做人待物是基础和前提的话,那“志”便是一种意识形态层面的精神追求。志在四海,心含宇宙,乃人生之理想,唯向往之并孜孜以求者,才有成功的希望。早在《东周列国志》中就有警示名言:“妾闻男子志在四方,君壮年不出图仕,乃区区守妻子坐困乎?”此言虽不完美,但告诫好男儿要有远大理想的人生目标在古老的中国就已经妇孺皆知了。所以说“志远”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家庭式亲情教育的延伸,是历经千年古国文明沧桑的经典语训,读来不觉陌生,悟来更感亲切。

在知识就是力量的今天,如何让大学生能够满腹经纶、理直气壮地步入社会,去挑起建设国家、造福人类的历史使命,同样是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胸无点墨、才疏学浅之人,终将被历史大浪淘沙。每当我们谈论学界先贤之辈,总不会漏掉吴宓、陈寅恪、钱钟书、王国维等,学界的四位泰斗为所有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的共同特点便是个个才高八斗,人人学贯中西。说到底还是知识让他们的美名永垂青史。高校承载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历史重任,如果忽视或者轻视知识的伟大作用,其结果可以想象。我们以校训的语言谆谆告诫学子们要“学贯中外”,正是从大学教育管理的高度,负责任地向大学生们发出了善良而真诚的警示和呼唤。其情也真,其意也切。

凡优秀的大学校训,无不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成的具有高度警示意义的语言,“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短短八字,掷地有声。给人以亲切而和谐之感,犹如一阵清风扑面而来。短短八字皆来源于生活,是对人的精神追求和思想理念的高度升华。同时,这八字又紧紧地联系着上外,并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大学文化的精神之魂,它将以无形的控制力、感染力、凝聚力,把握着上外的办学方向,弘扬着大学精神,陶铸着师生的灵魂。这短短的质朴而温馨的语言,会象四季的阳光一样,永远照耀着上外人前进的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