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女性在构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中的作用和地位

来源:系统管理员发稿时间:2007-10-09浏览次数:245


林君薇

 学校是一个知识与人才相对集中的特殊社会环境,是教育下一代、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场所,校园的和谐与稳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础,是人们生活的港湾,是幸福的发祥地。家庭和谐了,和谐社会也就有了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这个在构建中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无疑和谐社会已从人们期盼中提升到党和国家的政治纲领,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当然目标理想的实现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群人或一个政党喊喊口号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靠社会全体成员或由其成员组成的社会基本单元——家庭来构建组成,共同努力完成的。

 随着女性地位、能力和作用的日益提高,社会各界对妇女权益的日益重视,广大妇女更应自觉地努力提升自强、自重、自学意识,强化女性在和谐经济体制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强化女性在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女性在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女性在构建和谐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妇女受教育程度及其经济自主能力的普遍提高,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提高。作为女性,理应积极承担相夫、教子、养老的义务与责任、处理好工作与家务的关系,努力提高家庭成员的和谐与生活质量。女性在走向社会时,也要认清自身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女性在家庭的分工与在职场的分工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家庭合理分工成就家庭和谐,而不同的职业分工也使女性在社会上有更多的自信来面对生活,并更好地经营家庭。女性与男性互依互补的家庭与职业分工,自然将绘就现代社会和谐的画面。同济大学副教授陈迅着重谈了女性在家庭劳动中的经济价值与人文价值,以及女性应该在家庭劳动中承担的责任。她还强调,越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就越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育儿责任,越需要回归家庭(如延长育婴假),社会也需要为知识女性回归家庭时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

由于天性和历史、社会的原因,千百年来,女性对婚姻和家庭有着更大的责任感,承担了更多的义务,因此也在维系家庭的稳定及促进家庭的和睦幸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妇女把家庭作为维系社会内聚力和约束力的根本,视个人命运、家庭命运与民族命运为一体。妇女的感情丰沛、温柔细腻,更有利于她们在家庭中扮演“多重角色”,为每个成员构建一个温馨的精神家园。

和谐,蕴含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和睦之意,是对立统一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社会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随着今年“两会”上“和谐”一词的高频率使用,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上的突破性提出,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对发展问题逐步深化认识和思考的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校园,是当今学校在建设与发展中引入的一个崭新而务实的工作理念。对于我们校部门妇女工作者而言,“和谐校园”的提出,为部门妇女工作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的思想,凸显人文关怀的精神,着力于广大教职工合法利益的维护和教职工的全面发展揭示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为妇工会各项工作在设计理念、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转变和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现实氛围,对妇女工作水平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学校妇女工作者,我们应深刻认识到,两性平等是社会和谐之基,也是校园和谐之基。“和谐校园”的提出,实际也为给学校女教职工工作在社会价值层面上的推进辅以了新的平台。在这一新的平台上,将有新的机遇。学校女工工作面向的视野更宽了,任务也更重了。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学校妇女工作者只有纵深拓展工作思路,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更好地团结广大女教职工这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激发出学校知识女性的创造热情和创造力量,加大实施校园两性平等、协调发展的力度,形成一个有利于两性协调并进、为学校发展共图大计的和谐局面。

学校女工工作者要支持更多的女性学者投入到社会文化的关注与引导中去,科学诠释和谐校园的精神内涵,努力推动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如从“和谐家庭”文化的建设入手,推动“和谐校园”的构建,就是女工工作中一个值得重视的方面。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和谐校园”离不开“和谐家庭”,校园两性都是“和谐家庭”的核心建设力量。

我校女教职工委员会是校党委和工会领导下的高校妇女工作的指导核心,承担着代表和维护学校妇女权益,促进男女两性平等发展的基本职能。无论是推进校园两性的公平竞争、凝聚人心、协调利益、维护稳定、服务群众,还是建立健全新型校园管理结构,都需要女教职委发挥优势、担负责任、踊跃参与、履行职责,积极探索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开展妇女群众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途径和新方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建设和谐校园贡献力量。在新形势下,学校女工工作必将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研究并寻找新的方法去加以解决。而创新的前提是调研。学校女工工作者要善于因地制宜,深入调研,挖掘特色,在工作岗位上寻找新的突破口。只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求真务实,大胆创新,学校女工工作者一定能带领广大女教职工在建设和谐校园的实践中创造新岗位,创造新业绩,创造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