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上外,我的家——我与上外共发展
资产 刘叶蓓
上海外国语大学,即将在下个月度过她60岁生日。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奋进、创造,成就了母校今日的光荣与辉煌。 在迎接母校“60周年校庆”的日子里,我回忆过去,往事历历在目,心绪久久难以平静。
回顾与新中国同龄的上外走过来的办学之路、发展之路,在一次校内“思索讲坛”上,校党委书记吴友富书记用“三次飞跃”作了概括:第一次飞跃开始于1956年,上海俄文专科学校改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在1963年又进入国家重点大学的行列。上外完成了从原来的单语种(即俄语)到多语种专业(即具有英、俄、日、德、法、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十几个语种的外国语学院。第二次飞跃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上外开始设立国际新闻、经贸等复合型专业,继而又设立了十几个复合型专业。上外成为一所语言类与复合型专业各呈“半璧江山”、“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的新型外国语大学。上外由此率先在全国同类院校实现了从一所语言类大学到多科性大学的转变。事实证明,上外的这条路走对了。而如今上外正在开始的“第三次飞跃”,则是将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再来一次大的改变和提升,也就是将从培养语言类、复合型类人才进而实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世界情怀、人文素质高、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强的国际型创新人才”。这正如校训所要求我们的“格高志远,学贯中外”。
让我们再从一组数据中来看看我们的母校现今所拥有的辉煌成就:学校设有34个本科专业,25个硕士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全国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全校共有全日制本科生6000余名,研究生1300多名,专科生800余名,长期留学生1200余名。学校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育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300多名教授、副教授,以及大批学有所成的中青年讲师。学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学校专设有外语电台与电视台,全天播放海外电视节目20多套,包括英语、日语、俄语、法语、阿拉伯语等,各种肤色、种族、国籍学生济济一堂、青春和睦,是一个“国际大家庭”。 60年书香翰墨、桃李芬芳,为祖国的建设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60年砥砺耕耘、开拓进取。学校现已发展为以语言文学类学科见长,文、教、经、管、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外国语大学。经过历代上外人的共同努力,上外已形成了以“格高志远,学贯中外”校训为核心的上外精神,学校积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外语特长,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够畅达进行跨文化沟通的高端国际型特色人才。
作为一名“上外人”,我为我的母校这60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无比的骄傲与激动。时光飞逝,从2000年开始进入上外学习的我,已经加入上外这个大家庭将近10年的时间了。这10年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原本,考上外一直是我奋斗的目标。可是,在高考的那年,由于我在物理学科上的失手,导致了我无法进入上外本科进行学习。最终,我被上外高职录取。在那一刻收到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怎么都开心不起来,内心一直无法平静。我知道,那一份失落不仅属于我,更失落的是对我寄予厚望的父母和老师。我真的很惭愧。但随后的大学生活,真正改变了我,或者说重新塑造了更真实、更自信、更了解自己的我。
(一)我端正了学习态度。
原本在高中只是接手填鸭式学习的我,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学科,完全没有兴趣,上课、作业、考试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老师。而进入了上外之后,我发现,学习是为自己而学。我有幸遇到了好些良师。他们让我明白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念大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学会“渔”。除了课堂内老师所讲授的知识以外,独立学习、钻研课外补充知识成了我必不可少的功课。日积月累,我的自学能力提高很多,这使我能够很快适应一门新学科、并较好的掌握这门知识,这为了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及工作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也是在上外,在这个美丽的校园中,在通透明亮的教室中,在拥挤却又温暖的寝室中,我形成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直以来,我就十分崇拜有人格魅力的人。从周总理到三毛再到杨澜,他们都是我所欣赏的人物。我希望自己也能具有像他们一样的人格魅力。正因为大学学生生活的自由,我利用了许多课余时间拜读了很多名家的作品,也从中领悟到了很多。从周总理身上我领略到了伟人的光环和凡人的朴实,从三毛的作品中我感受到到了“无私的爱”,从杨主播的经历中我明白了什么是创造、什么是为事业而奋斗。还记得当时我们的听力老师,孙老师曾在课上说过:“大学生活是最美好的,同学们不要光顾着谈恋爱而忽略了身边那么多美好的人、事、物啊” 。正是在上外这片土地上,我明白了什么是“师长之敬”,什么是“友情之爱”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真乃教书育人也。
(三)社会实践与工作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中,为了锻炼工作能力、交往能力与组织能力,我参加了形形色色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做过家教老师,当过科技馆的志愿者,也去过星巴克打工,正是因为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我更好得认识到,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在大二升大三的暑假那一年,我参加了“上外新世纪英语夏令营”,在其中,担任辅导员的工作。没想到,就是因为这个特别的暑假,我遇到了我日后工作中的导师,结实了一帮共发展的死党,挖掘了我在课堂内教学的潜力。从那以后,我的生活与工作同上外就再也没分开过。
大学生活的有快乐,有忙碌,更有收获。如果要我用两个字来形容我在上外的学习的日子,我想“美好”这两个字是最最贴切的。她是我人生开始发热发光的开始。
在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了留学生教育中心培训部工作,当时的工作任务主要就是每年的冬、夏令营以及双休日的一些培训班。在工作中,我的到了盛校长,张余道老师以及曹铮老师的谆谆教诲与悉心培养。从一个夏令营中的辅导员慢慢变身成为了要负责整个夏令营的招生、教学安排、活动安排、食宿安排、教师选聘等工作的多面手。正是由于领导及同事给与我的信任与教导,在待人接物、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我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说成熟了许多。当然,我也没有荒废我的学业,在领导的鼓励下,我毕业当年就参加了全国成人高考,并顺利考入上外继教学院,开始了我为期三年的专升本学习。白天工作,晚上念书,虽然很辛苦,但是我真的很充实,真的很满足。就在这几年了,我亲眼目睹了虹口校区的发展与变化。迎宾馆从6人房改造成了双人标间、宾馆的多功能厅、贤达学院、健身中心一个一个建造起来,校内食堂也进行了装修,披上了新衣,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为良好的就餐条件。要说这几年,校内哪里没有改变过,还真的很难挑出来。
如今,我从原来的部门调动到了上外资产公司下属的青少年外语活动中心,主要的工作内容还是没有改变,依然干着我的老本行——“夏令营”,我们也从虹口走入了松江,在这里我也想诚挚得感谢一下迎宾馆、国交学院、国教学院、会务中心、健身中心、后勤中心等部门在这么多年中给我们的无私的帮助,没有学校各个部门对我们的大力支持,也没有我们部门的今天。
在上外的怀抱中,我正在经历着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生活就是这样,在现实中追求,在追求中憧憬,在憧憬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时光终究在一点点地流逝,不随我们的意志而改变。但我会珍惜时光,珍惜伟大母校带给我的机遇,带给我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