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张红兵
何谓校训,《说文解字》中,解“训”为“说教也”。《辞海》释为“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在旧的教育词汇中有“训育”、“训导”等,都是针对学生品行而言的。 “校训”就是学校在育人方面,在人品的塑造方面,或如梁启超所言在“养成国民之人格”方面的某种要求。以我理解,校训是对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目标的高度概括,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的灵魂之所在。
大学的灵魂是什么?是它的独立思想和传统精神。创新之意识,自由之思想,科学、人文之传统等等,这些都是大学最重要的、共同的精神支柱,缺少了这些,大学就失去了灵魂,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的“大学”。由于历史的不同,以及地域文化与学科差异的影响,不同大学之间又形成了各自的传统和精神,如北大之自由民主,南大之诚朴坚毅,这是大学在共性之外的特色与个性。上外新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就是大学共性与个性的复合体。
“格高志远”,意为品德高尚、志向远大。这是大学灵魂共性的体现。大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的职校和类似的培训机构,不在于规模的大小,不在于教授的多寡,而在于大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定位和功能。那就是,大学是人文精神、科学知识得以传承的摇篮。大学在传承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素质的塑造。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任何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和期望;志向远大则是对青年人尤其是身处知识殿堂的大学生的殷殷期盼。上外取“格高志远”作为校训,无疑契合了人类对美好道德情操的推崇以及人类不断发展自己,改造自然和自身的奋斗精神。不仅如此,“格高志远”还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倡导的“与时俱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培养大学生方面的具体阐释和落实。21世纪对于中国来说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社会改革,以及融入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在物质财富极大地提升之后,我们忽然发现精神财富并没有同步增长,反而姗姗落后。没有精神财富,物质财富再丰富,也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反,还可能会加速社会的动荡。大学,原本就是树人,塑造精神和文明的绝佳场所。大学教育对于国民人格和精神的培育与传承无可替代。“格高志远”,充分体现了上外人不负历史使命的重托。
“学贯中外”,意为知识渊博,通晓中西。这是上外特色的真实写照。大学培养的是高素质人才,要“德才兼备”。除了具备“格高志远”的精神风貌外,我们还需要有才,有建设美好家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才华和才能。上外是一所综合性,多科性的外国语大学。肩负着为对外经济文化交往输送人才的任务。同时,上外“十一五”规划又提出了把上外建设成“研究--教学型”大学的宏伟目标。“学贯中外”无疑是上外立校的根本,是我们广大师生员工努力拼搏奋斗的目标。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为德为学,浑然一体。所谓“德才兼备”,决不是说二者是并列的,应该德为主,才为辅。为人、为学要有远大志向,立志“做得大事”,养吾浩然之气,要有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将个人奋斗的目标与国家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
新校训,新境界。以上感言,与上外师生同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