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外六十周岁小记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李璞)
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建校六十周年之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 ,指明了今后发展的方向。而其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胡锦涛同志在其发言中二十余次提到这六个字,但“以人为本”的思想并非横空出世,是自建国以来长期酝酿发展的结果。比如,毛泽东同志就说过:“任何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必须注意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人力和设备”;“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邓小平同志也说:“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诚哉斯言。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的大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到今天实属不易,不比欧美列强早期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经济掠夺资源来发展自己,中国人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而其中对人才的重视和重用是必不可少的。对此,江泽民同志说得好:“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当今世界,争夺人才的竞争异常激烈。美国的经济、科技所以发展得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从全世界网罗了大批人才,我们要有政治远见,及早研究对策,真正把培养使用好各类人才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大事来看待、来落实”;因此,“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但是,竞争不是敌对,更不是排外,我们要向先进的国家和民族学习,学习对本民族有用的东西,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对待人才,我们要“引进来,走出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才强国。对于一个大学来说,同样如此。
事实上,“以人为本”的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孟子曰:“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远古时代的尧舜禹荐才让贤的作法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周公旦恐失天下之士而“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重贤之举更令人追思不已。春秋战国时代,各国争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秦国李斯甚至抗颜上《谏逐客书》,批评秦始皇“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可见,能否争取人才事关国家安危。无怪乎魏武帝曹操为实现统一大业而求贤若渴,其“唯才是举”的魏武三诏令伴随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歌声响彻古今。……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的:“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的确,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能避免类似汗血盐车的悲剧发生或重演。孔子所憧憬的大同社会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选贤与能”,而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的根本所在。清人李渔说:“今日之世界,非十年前之世界。十年前之世界,又非二十年前之世界,如三月之花,九秋之蟹,今美于昨,明日复胜于今矣。”我们相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走过六十年风雨的上外与新中国,会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