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人员培训部 何 梅
2009年12月18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即将迎来六十华诞。在这个时候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我是1980年考进上海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的。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时,学校的正门位于现在的西体育会路上,而我们俄语系的教学楼则是两层楼的日本式房子。教室里那移动的木门和走廊里优质的地板直到今天都让我记忆深刻。在连接西语系教学楼的平台上,我们每天早诵、晚读,别的系的学生也常常来到这里朗读,这个平台可以说是当时上外独特的一道风景。一楼还有个健身房,我们经常在这里上室内体育课、打篮球、打排球、开晚会。如今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虽然深感遗憾,但取而代之高高的综合楼及其它建筑也反映出上外的变化。
记得上外很多校领导都是俄语老师,甚至是全国俄语界知名的学者,比如:曾任校长的王季愚、胡孟浩、党委书记朱丽云等。还有系主任倪波、我后来的研究生导师诸同英等老教师们,他们个个语言功底深厚,文化修养颇高,认真备课讲课,耐心仔细辅导学生。现在作为教师的我,跟他们比起来很多地方自愧不如。每每在校园看见这些已经退休的老教师们,心里的崇敬之情依然如同求学时代。虽然时代在前进,观念在更新,但老教师们精湛的业务水平和为人师表的品质永远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1984年毕业留校后正赶上出国人员培训部开办俄语,从此便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25年时间里从上海外国语学院到上海外国语大学,从虹口校区的改建到松江校区的新建,亲眼见证了教育改革的成果; 25年时间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得到了一个又一个朋友,亲身体验了桃李满天下的快乐;25年时间里从助教、讲师到副教授,从筒子楼、一室户到商品房,直接得到了专业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今年是我在上外的第30年。30年虽然只是校龄的一半,但它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岁。能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上外是我的荣幸,我对此无怨无悔,更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为上外添砖加瓦,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更有缘的是,我儿子也与上外情缘深厚,从幼儿园、中学到大学,始终是学校的一份子。与上外的情感如同母亲与女儿的亲密无间,早已深深地融入我的生命,不可分割。所以,期待着上外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六十华诞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要以此为契机,秉承“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校训,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突出自身特色,坚持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外语人才,让每一个师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最后衷心祝愿上外欣欣向荣,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