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中心 郑 琼
我校新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作为学校精神和灵魂的象征,以精辟的字眼反映了我校办学宗旨和方向,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周易》中也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古今中外,为人类、为民族做出巨大贡献者无不具有伟大的品格。品格是个人发展的决定因素,是最宝贵的资本,是力量的源泉。我校新校训将“格”和“志”置于首位,将“做人”放在“做学问”之前,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德育优先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更应该养成高尚的品格。过硬的本领在职场上是必需的;但有远大的志向和令人敬佩的品格则能支持他们走得更远。拥有高尚品格的人,必然行事正派,胸襟坦荡;必然待人真诚,光明磊落;因此能获得人们的亲睐和信任,能让上司放心地委以重任,让同事们开心地给予合作。拥有高尚品格的人,能在自己周围形成一个良好的磁场,达到激浊扬清的作用,这是仅专业本领过硬所无法替代的力量。因此“格高志远”充分体现了我校培养人才的首要出发点,体现出我校办学理念的高度:为社会输送品格高尚并拥有远大志向的真人才!
在“中”和“外”问题上,新校训强调贯通二者,而非偏重任何一方,体现了辩证的、统一的观点,非常贴合我校特色——作为一所以外语为优势的复合型多科性的大学,不仅要学好外语和外国文化,更应该建立深厚的本国语及本国文化的知识基础,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去了民族特色,就会迷失于世界之林。曾有人戏称外语专业的学生是:学好外国语,服务外国人。“戏言”从某个侧面反映了现实:外界对外语人才存在误解,而部分现有的外语人才自身也确实存在“崇洋媚外”、“数典忘祖”的问题。
外语学习者,除了掌握单纯的外语语言外,还应深刻了解外国文化——认识到这一点是进步。但是,如果只通晓外语和外国文化,对本国的语言和文化毫无了解,缺乏热爱,就只能是“外语传声筒”,成为单向的翻译机器。“崇洋媚外”很大程度上表示出对自己祖国文化缺乏信心,而缺乏信心很大原因来自于无知。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5000年灿烂文明,其博大精深终其一生都难以参透;哪怕了解其中一点都足以振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热爱祖国文化,从中汲取力量,并在外事交流中充当文化传播的使者,这才是获得其他民族和人民尊重的根本。因此,“学贯中外”不仅体现了我校外语特色,而且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光要求学生成为外语的熟练掌握者,还要求他们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真正成为中外沟通的桥梁。
我校校训,短短八字,既从宏观上指明了办学方向,又具有实际的操作价值;气势恢宏而又深刻精辟!我相信,在新校训的指导下,未来的上外定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取得更辉煌的成果,跻身于世界知名大学之列。
( 联系电话:65311900-2702 EMAIL: dolcejoan@shisu.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