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校训的理解

来源:系统管理员发稿时间:2007-06-29浏览次数:2511


 

 

直属工会  姜如芳

 

屈指算来,我已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习工作了35年头了,这是一所教我学识、教我做人、让我在工作中能尽情发挥的学校,因此,我爱我的学校。

最近有人问我:“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我先是一楞,怎么问这个问题?想了一会儿才回答:“格高志远、学惯中外”。

我问,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对方莞而一笑,未作回答。

也许在学校待久了,也没做学生辅导员的工作,我们通常对校训的文字淡忘了,在口头上说的少了,有时需要想一想,才能回答出正确的校训。其实,这不是在忘却什么,对一个已在校学习工作了35个年头的教师来说,校训的精神早已不知不觉地融入了我们的身心。

记得在1973年刚跨进学校大门时,心里是何等的激动。对一个喜欢外语的上海籍学生来说,能进“上外”是何等的荣幸。但那时还处于文革后期,除了革命性口号之外,很少从校训的角度去考虑教育和培养人。即使学校原来有校训,但在那个时候是很少,几乎不被人提起。但我们的老师、辅导员经常给我们讲述学好外语要先学好做人,学好外语要先学好中文,要有一定的知识面等道理。

今年,我们的新校训:“格高志远、学惯中外”被张贴在校园里。 “格高志远、学惯中外”,这实际上是对上外校风的一种归纳,是上外办学多年来历史的沉淀,是全体“上外人”办学及教育理念的升华,更是对进入上外的莘莘学子提出的要求。

“格高志远”——是要求“上外人”做一个风格和道德高尚,谓之“高风亮节”的人,做一个有远大抱负,并且有所成就的人;“学惯中外”—— 是要求“上外人”不仅要掌握本国的语言,发展东方的文明,还要通过外语这一途径学习外国的文化,学习西方的文明,并努力做好中外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工作。

     从“上外”的历史来看,学校培训的许多学生去了我国的外交部门,或是在各行各业从事与“外”字有关的工作,有的甚至派到了国外。而我国一贯对涉外工作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对涉外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很高。这样,国家对培训外语人才的“上外”也就有了较高的要求。从某种角度上说,“上外”的校训也体现了我们国家对培养外语人才的某种要求。

    一个国家有她的文化,一个民族有她的文明,一个企业有它的经营理念,一个学校有它的办学风格。国家,民族,大的我们就不说了。目前,在文化交流频繁,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竞争和人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企业文化、办学风格常常体现一个企业或一个学校的特色,而这些多少会与它们的竞争力有关。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上海交通大学的校训是“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同济大学的校训是“严谨,求实,团结,创新”;华东师范大学的校训是“求实创造,为人师表”;上海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求实创新”。再看看外语教育类的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它延续的该校的历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校训是“学贯中西,明德尚行”。各校的校训都体现了她们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我相信,她们的师生一定会多多少少带有校训的烙印。
   
企业出的是产品,而学校的“产品”则是人——是创造精神、创造财富的人。从我所知道的社会对“上外”教师和历年毕业生的评价来看,我认为,我们学校的校训“格高志远、学惯中外”不管是对在校教师,还是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上外毕业生来说都是非常贴切的。

进了上外门,就是“上外人”,要做好“上外人”,就应遵循我们的校训“格高志远、学惯中外”,做一个大写的、学有所长、业有所获的人。

愿每一个“上外人”健康、幸福,在祖国改革开放的建设中忙并快乐着。

 

 

                                                  2007年6月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