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属于我们的大学精神

来源:系统管理员发稿时间:2007-06-29浏览次数:154


20059月,上海市公关协会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分会参与到组织新校训的征集工作中来。伴随着春花、夏日、秋风、冬雪的不停流转,伴随着五百个日夜的焦急等待,伴随着征集工作的辛勤汗水和反复讨论的激动心情,20071月,上海外国语大学终于拥有了属于她的崭新的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

面对着这八个凝聚着智慧与胸怀、品德与学识的汉字,作为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上外学生分会的一员,我的心中轻轻荡起一种特殊的感触和莫名的激动;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公关协会有幸参与了校训的征集活动,更因为这条短小的校训,从公共关系的层面来说,对上外人有着独特的意义。

研究公共关系的学者们常常说,公共关系的使命可以描述为内求团结,外求发展。这条崭新的校训也正是这样:在宣传理解校训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达成了对于更深的治学理念和更高的人生境界的共识;同时,高远的目标也拓宽了全体师生的视野,为属于我们的大学的精神,为上外的跨越式发展而不懈努力。相信在在这条新校训的引导下,上外全体师生必将精诚凝聚团结,拼搏谋求发展。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并践行这条崭新的校训呢?公共关系中有一套研究组织形象的方法——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这种研究方法认为,一个组织的形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知,分别是VIVisual Identity)、BIBehavior Identity)、MIMind Identity)。他们分别指组织理念的静态识别,组织全体成员行为的统一和组织精神的凝聚与追求。

VI是指人们初见校训,就能够把它与上外联系起来,准确定位(Identity)并且广泛传播。从VI的角度来看,新校训快捷、凝练、准确的表达了上外的办学理念,巧妙地将上外四三二一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和高水平多科性国际化研究教学型外国语大学的崭新定位加以充分外化,易于传播。

从语言运用来看,校训寥寥八个字,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让人一目了然并且印象深刻。世界上几乎每个著名大学的校训,都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含义。上外新校训也是同样,简单好记,又意义深刻。从一月份校训刚刚发布的那天起,我的MSN上数位上外好友都将签名换成了这八字校训,如同打翻了一坛陈年美酒,喜气洋洋的气氛立刻通过网络欢腾开来。正是这凝练的特点使得新校训能够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从字面含义来看,校训以中外二字结尾,画龙点睛,尽显上外人的独有风采。在全球化进一步深入的今天,国际化的开阔视野,国际化的语言能力,国际化的交际技能,国际化的知识结构,已经成为上外学子披荆斩棘,奋发图强的利器。在校训中点明上外定位的国际化的高度,更有利于激励上外人更加发挥自己国际化的核心竞争力。此外,一个字也让上外人产生高度的共鸣与归属感,我的上外,我的家,新校训必将成为我们上外人一张崭新名片,将上外校友,在校生和渴望进入上外就读的学子们凝聚起来。

从语音诵读来看,校训四字一顿,铿锵有力,琅琅上口,极具音律之美,让人念起来唇齿沁香。好听,是许多同学对校训的第一反应。开学以来,不用老师发动,不用干部挑头,同学们相互间就会朗朗念诵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相比较于过去文明、团结、求实、奋进的简约质朴,新校训跳跃而有活力,动感而不拘谨。还来不及老师号召大家学习,新校训早已口口相传,尽人皆知。

如果说从VI来看,校训具有易于传播的特点,那么从BI来说,校训则指导着我们的行动,更具明确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标杆的作用。在Behavior Identity这个词组中,Identity表达了同一的涵义。这意味着我们上外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自己的行动与校训的要求统一起来,无论是治学、求知,还是生活、工作,都要以校训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发展。

总的来说,从BI的角度来看,校训的作用既表现在学校工作的和谐稳定与创新发展上,也体现在上外学子为学、做人、生活、工作的道德高标和创新实践中。

从学校工作的层面来看,格高体现了和谐发展的丰富内涵,志远体现了科研教学的定位高度。上外以高水平多科性国际化研究教学型外国语大学为发展目标,以四风(学风、政风、作风、会风)建设为政治保障,以打造语言文学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国际化办学三个核心竞争力为发展战略,以学科强校人才强校为两大支撑点,培养高层次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正是格高志远的在学校工作实践中的鲜明体现。

从每一个上外学子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应当将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贯彻到我们求学、做人、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校训发布以来,已经有无数的老师和同学谈及了他们对于新校训指导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我从他们的解读中学到了许多,也理解了许多,作为一个工商管理复合型专业的学生,我也有些自己的感触。

自从我进入大学校园以来,老师就向我和我的同学们大力推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学长们给我们介绍了大量的国际舞台上的竞赛机会,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创业和企业家精神的启迪,从事管理的杰出校友给我们带来高屋建瓴的演讲。我们的视野从身边扩展到世界,我们的志向直指卓越与完美。

从瑞士的圣加仑论坛到哈佛模拟联合国,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到赛扶世界杯冠军,从最年轻的世界500强中国区总裁卫哲学长到今天还在象牙塔中发奋读书的我们,校训的理念一点一滴的渗透到我们的精神中;我在管理学学习中接触到的就是看得见的格高志远,学贯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