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学院 祁慧琳
校训凝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浓缩,是一所学校对学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软性规定,她没有具体实施的条条框框,也没有实施的奖惩措施,她的指导是全局性的,对学校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一所走过50多年风雨历程的名校,为了使学生们有强毅之志,慷慨之意,不滞于俗,不伏于庸,经过了校内外公开征集、认真评选和反复讨论,隆重推出了我们的新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
“格高志远”乃“持松格之高洁,秉宏志以致远”之意。高洁的品格和远大的志向是历代诗词中所赞美和推崇的,虽然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和各种潮流的风行,但是“格高”和“志远”仍然应该是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和追求。人格高尚方能高瞻远瞩。一个人的人格正是其人生价值的体现。拥有高尚人格是理想与追求,是人生的坐标,更是一种信念,一种值得人一辈子追求的信念,是立身、处事基本的出发点。高尚的人格,让精神富有;高尚的人格,让心灵宁静,高尚的人格,让生命之树更繁盛。志向远大方能有所成就。正所谓人无志不立。一个人如果连追求的目标都没有,那么他的一生定将碌碌无为,或甚至连碌碌都不曾出现,只是虚度光阴罢了。一个人达成志向,实现理想的过程是一个人身心成长的过程。当向目标不断前进时,可能会受挫、会迷惘、会彷徨,但当一次次的困难克服之后,思想的成长不言而喻,生活的历练贯穿其中,人生的感悟满溢心田。
“学贯中外”乃“广博学习汲取中外知识”之意。上外是外语院校,我们的学生需要掌握中外广泛的语言文化知识,贯通中外。学生在上外的校园里汲取中外文化的丰富营养,在语言文字间探寻中外文明的历史足迹,了解中外文化的渊源、异同、形式和本质,从而把握不同文化的脉膊,认识风格迥异的世界,用国际意识武装头脑,去完成时代赋予的责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要培养的不仅是能熟练与外国进行交流与合作的人才,更要培养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这样,才能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推向世界的舞台。在我们的学生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例子,他们的外语水平高,专业知识强,对国外的文化很了解,却对自己国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了解相对较少。对于本族文化的忽视必然造成一种自身的文化缺失,而这种文化缺失必然会导致其对文化的理解和学习。作为一名华夏子孙,了解我们祖国、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我们基本的职责和任务;作为上外学子,学习各国语言文化是我们的必修课程;交流中西文化,是我们肩负的责任、前进的方向。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这八个字体现了我们倡导的“德”与“智”的关系,为学先为人。格高方为人,志远方能长。我们推崇的是一种不唯名、不唯利、只唯志的境界。人惟有志,方能志存高远,泰然而立。志是浩瀚海洋中的一眼泉,茫茫夜空中的启明星,寥寥荒原中的一条路,漫漫夜空中的一盏灯,为我们点亮人生的真谛。上外是集中外语言,融中西文化于一体的学府,有着更多的接触外界的机会和途径,这就为上外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胸怀天下,志向远大,站在世界的大舞台上看待世事,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岿然屹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学生以学业为主,学与研究贯穿于我们整个学风与教风中,作为华夏儿女,振兴中华的主力军,上外人更要全面学习中西文化,吸取中西文化的精华,内外兼修,使人与社会都趋于和谐、臻于完美。
国际教育学院设有对外汉语和英语教育专业,这两个专业都具有教育特色,不论是培养教授英文还是教授中文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应该在传授外国语言文化的同时,把中国精神宏博的优秀思想、优秀的中华文化精神传承下去。让对未来可能从事国际性工作的学生明确中外文化之间的联系,既要全面了解英语知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理解中华文明的精髓。结合我学院实际确立的国际教育学院学生工作主线“交流中西文化,成就教育人才”,其理念也与新校训暗合。
新校训的确立,激励着上外师生弘扬上外的办学传统,凸显了新世纪上外的办学理念,根本宗旨和全体上外人的理想追求和共同志向,对全校师生增强荣誉感、责任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对构建和谐校园和全面实施我校“四、三、二、一”发展战略具有特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