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部:万继蓉
都说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的名片,是一所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本人不上进,从小学开始,共在五所学校学习过,能记得的只是华东师大校训的半句——“为人师表”。说我忘本也不公平,因为在校读书期间我也从来没实实在在地弄清楚过。
尤其惭愧的是,在上外工作近七载,作为一名前沿阵地的教师,却依然没能清楚地记住上外的校训。这两年来,上外在全校进行了新校训的征集与遴选的活动,可谓轰轰烈烈,深入人心。笔者在反省自身的同时,也被勾起了浓浓兴致。
在参与投票前,找出了上外前校训,以及以前学习过的学校的校训,罗列如下:上外原校训是“文明、团结、求实、奋进”;读研的华东师范大学的校训是“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本科时安庆师范学院校训是“学高、身正、求是、创新”;高中时的校训是 “求实、创新、尊师、爱生” 。至于初中和小学时的校训,我则不愿再考证,自作主张确定为“求实、创新、团结、文明”,或是“团结、文明、勤奋、求是”,等等,只要做一个文字的排列组合即可。原来中国的校训可以这样的雷同。如此却也为自己的不作为找到借口,这样细微的差别实在是不符合人类的记忆规律;如此却也深感推出新校训的必要,校训就如人的灵魂,总不能人的灵魂都一个样。
如今,经过两年的征集、斟酌、投票,我们有了自己的新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与当初自己投票的结果倒是相符。
可是细琢磨着新校训,却汗不敢出,更加惭愧。在这物欲充斥的世界,个人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摆脱这尘嚣,“格高”无从谈起,“格”不高,“志”也只能限于“小我”的牢狱;“学贯中外”更是让人高山仰止。但又恬颜安慰自己:“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说新校训好高务远也好,说她是空中楼阁也好。民主的结果你未必喜欢,但你必须接受,不是吗?让她成为我们一生的座右铭,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