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 陈广兴
今年3月27日,学校召开2007年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培养工作会议。虞建华老师作为导师代表发言。他没有准备讲稿,只是像拉家常一样,把自己的切身体验很平实地说出来。面对全校获得青年基金的教师,他没有讲述深刻或玄奥的道理,而是讲述了自己做学问的历程。他说,在二十年以前,我也和你们一样被选入了学校第三学术梯队,资助基金虽然只有三百块,但肩上的压力一点也不轻松。压力之下只有刻苦工作,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当时入选第三学术梯队的教师现在都已经成为各个专业的专家学者。我们不能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一定要做一个学者。做学问是很划算的,仅仅从经济收入来说,做学问远远比四处兼课挣钱回报更大,更不用说其他方面的满足。至于发文章,我们虽然总是抱怨自己的文章无人采用,是因为没有相应的人际关系,但事实情况不是这样的,我当初也屡屡遭人退稿,当时也有类似的想法,但很久以后我把当时的一些自己认为很不错的文章翻出来,自己也不由得摇头,这么烂的文章本来就不应该发表。每个杂志为了自己的生存,它也必须刊登真正的好文章,所以只要有好文章,是不愁发表的。退一步来说,即使暂时没有发表,写文章的过程就像早晨跑步一样,也是一种锻炼,一种大脑的锻炼。他的话就像和煦的春风,吹入在场所有人的心田,在场的每个导师和青年教师都不由得频频点头。
虞建华老师就是这样踏踏实实。他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如何学习英语的文章。其中也没有高深莫测的道理,只有切实可行的方法。他也是从自身的经验出发。他说,当初刚刚留校任教,系里委派专门的导师对几名青年教师进行培养,他们的指导老师要求他们阅读英美语言教育专家改写的英语简写本,包括马克·吐温的《汤姆·索耶历险记》、狄更斯的《双城记》、兰姆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等。每本百十来页,十分浅易。我们自以为是年轻教师中的佼佼者,因此心中有些被人“小看”了的委屈。但不久他就明白,简单的词汇能变幻出无穷无尽又生动活泼的表达,语言运用能否得心应手,关键在于语言掌握的熟练程度。如果专挑“硬骨头”啃,食而不化,结果也许只是事倍功半。他认为大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弊端,正是对基本语言的熟悉程度不够。好像懂了却无法表达,或下笔、张嘴就错。因此,他也要求学英语的人照此做一做,肯定会收获不小。
他在指导学生时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不管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先把它记下来,任何没有落在纸上的东西都是空的。而且就在写作的过程当中,又会有新的思想产生。他教学生如何做卡片,如何把自己看过的书转化成为科研成果。上他的课,总会产生茅塞顿开的感觉。总之,虞建华老师自己在踏踏实实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学问;他也教育自己的学生踏踏实实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学问。他在上大学期间半夜三点钟起来听英语,因为全班只有一台录音机;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时候,把所有的语言错误,包括标点错误一一纠正;为了节约时间,中午往往在办公室啃面包,二十年如一日;在英国读博期间,为了节约时间,每次做饭的时候都是炖一大锅红烧鸡块,这样可以吃好几次。这些事都证明了虞建华老师的踏实与勤勉,作为他的学生,我们自愧不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