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校训——“格高志远 学贯中外”

来源:系统管理员发稿时间:2007-06-27浏览次数:358


 

 

与世界的交流与沟通,是我们上外人的使命。鲁迅先生提倡“拿来主义”:凡是先进的,有利于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我们就要把它拿来用。学以致用,外语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用来向外界学习。外国语大学作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窗口,就要首先学习和引进这些先进的东西。随着改革和发展的进一步深入,我们不断发现,我们在很多方面需要向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这是社会进步的必须。前车之覆,后车鉴之,晚清固步自封与闭关锁国带来的恶果,是所有华夏子孙永远难以忘却的伤痛。

那么如何很好地执行我们的使命呢?“格高志远,学贯中外”就是对外交流的行为准则。

“格”就是风度。作为上外的学生,我们站在与世界的交流的第一线。我们代表了国家的形象,民族的形象,我们的一举一动,对世界来说,就是中国的一举一动。是长袖善舞的泱泱大国之风,还是回旋不足的鄙陋小气,都体现在我们的行为中。格高而能超群,超群才能不凡。格高对于上外来说就意味着高风度,高姿态,高水准。以最高的标准来要求,才能做到最好。时刻追求“格高”的上外形象,才能代表当代中国复兴的形象。所以“格高”必须作为我们上外人必须具备的精神。

“志”就是理想。理想是行为的动力,有了目标,才会去追求。作为我们国家面对世界的窗口,上外的奋斗目标,必然要与当代中国的奋斗目标相一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完成中国的再度崛起,重现东方文明的辉煌。正是为了这个理想,我们才学习外语,才用我们学会的外语,去向发达国家学习他们的长处和优点,吸收他们思想和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以达到我们自己的目的。我们最终要实现的理想,不是“外向”的,而是“内向”的,是利用和借助外部一切有利的条件,来实现中国自身的强大。

当然,交流与沟通是双向的。作为一所以外语为主要方向的院校,对东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是我们的任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学贯中外”的就意义在于:我们不仅要把国外的东西介绍进来,而更要把中华文明传播出去。这样做,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在当今国事蒸蒸日上的情况下,我们要在吸纳国外先进思想理念的同时,把中华文化的精髓散播到海外。扩大中国在世界范围的影响,让世界听我们的声音,接受我们的思想,仰慕我们的文化,以向外的行动,实现向内的利益。

在“学贯中外”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两个问题。第一:如何传播中国文化,才能体现出中国最好的形象?第二,西方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更有某些居心叵测的势力妄图对中国施加负面的影响,如何取舍,才能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格高志远”就是对“学贯中外”的最好指导。格高则不移,志远能行坚。时刻保持高格调,实现高要求,才能不为某些低级的时俗所影响,在对外交往中保持良好的形象。时刻牢记理想,坚定自己的的信仰,才能在面对外界诱惑时保证立场不动摇,坚决为祖国复兴的事业作出贡献。

在过去的两千年里,中国扮演着世界中心的角色。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坚信:在未来的两千年里,作为人类文明最杰出代表的中华文明,仍将继续承担这份伟大而光荣的责任。虽然从晚清开始,我国经历了一百年的衰退期,因为落后,而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但是,即使在最贫弱、最艰难的时刻,中华民族依然挺立着不屈的脊梁。我们用事实证明,作为一个优秀的民族,任何困难都无法将我们压垮。现在,中国——东方的巨人,我们的伟大祖国——已经重新站立了起来。我们正在复兴,并且必将复兴。

终有一天,我们的语言、文字、艺术、文化、理念、思想、我们的制度、我们的信仰,会跨越高山大洋,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每一个有人存在的地方,都将飘扬着我们鲜艳的旗帜!领导世界是中国的责任,更是中国的义务。过去是,未来也一定是!(05级旅英2 卢诗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