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训之我见
国交学院 杨 彬
因有境界,必当自成高格。
与老校训相比,新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昭示了崭新的境界,也确立了高远的目标,那就是——尚德乐群、通博致远。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德性的民族。“立德、立言、立功”是传统士子终其一生努力追求的人生理想;“道德文章”、“做事先做人”是社会民众耳熟能详的价值观念。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说过:“有德者必有言”、“仁者必有勇”,这是对德性制导效力的价值判断;孟子也曾说过: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风行草上,草必伏偃,这是对德性化育功能的充分肯定。不惟中国如此,在西方世界,德性也同样倍受重视。比如,爱因斯坦在悼念
新校训将对德性的要求放置在首要的地位,这既秉承了历史文化传统,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现代社会的竞争,就其本质而言,仍然是人的竞争。一个有着高尚品格的人,一个有着悲悯情怀的人,一个对社会和他人的福祉抱有强烈责任感的人,是必然能够在发展竞争的过程中脱颖而出的。作为培养高端人才的大学,把对德性的培养放在首要的位置,无疑是恰当的。当然,“格高”不仅仅意味着高尚的品格,还意味着宽广的、富有包容性的胸怀。孔子说,仁者爱人。只有尚德乐群的人,才有爱人之心,才能够包容他人的缺陷、将众人团结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真正有效地应对现代竞争。在一个愈发强调团队精神的现代社会,这种品质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毋庸置疑,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也需要这种道德素质作基础。
通博,方能致远。
大学教育,仅仅强调德性的锻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知性素质的培养,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价值和能量越发闪耀出夺目的光芒。在最近十几年,知识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已经超出其他所有生产要素贡献力的总和。与此同时,人类知识的创造和积累仍在以更高的加速度迅猛发展。在这样一个竞争愈发剧烈的时代,如何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答案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广泛地继承吸纳整个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让不同民族的先进文化激荡、碰撞,让碰撞出的火花点燃勇于创新的灵魂,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新的思想。五百年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唯有不断的创新,才能有力地推动一个民族国家滚滚前进的车轮。由此可以说,“学贯中外”正应是一所具有优秀意识的外国语大学面对五百年历史经验的必然选择。而作为外国语大学的教师,我们都正站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最前沿,“学贯中外”也理应成为我们毕生不懈求索的目标。然而,贯通古今中外,这是一个非常高远的目标,没有坚韧的意志、没有为理想而适度疯狂的精神,是难以甚至不可能实现这个高远的目标的;但是,“有志者,事竟成”,自古皆然。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逝者如斯,时不我待,让我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践行新校训所昭示的道德原则,向新校训所确立的高远目标不断奋进,为实现上外的跨越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努力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