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自199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便来到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任教,至今已12年了。12年里,他始终执着于一点:我应该、我可以——培养出有良知的记者。
赵|的课
12年里,赵|上遍了新闻专业的几门基础专业课程,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中国新闻史、新闻学概论等。12年里,他的“培养计划”就落实三尺讲台之上、落实在每一节课中。
优秀的记者需要学会独立的、冷静的思考。赵|的课讲求思辨,他觉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句话同样应该用在教学和科研中,思考应该是独立的,追求的是自己心服口服的知识。课堂上学生有时会提出与书本上相反的观点,但只要是对的,他就会接受下来,并且还要写到教案里去。课堂上他喜欢讨论,喜欢反问、追问、激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追求的是不仅要使学生得到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学生不喜发言的学习习惯,在他的课堂里正在改变。
优秀的记者需要冷静的思考,但人不能变“冷”,而是要“多情”,要有很高的情商。赵|说,新闻记者如果没有热情、没有激情,他的工作肯定是坚持不下去的。如果没有爱人的心,又如何肯为人负责呢?赵|上课非常的投入,同学们的评价是“富有激情”、“很有感染力”。谈到该怒之事则愤怒,谈到应喜之事则欢喜。“我们在课堂上所谈的新闻报道,都涉及到生活里的喜怒哀乐,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幸福与痛苦,如果对此都不冷不热、如同温吞水一般,那么做人就不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人了,更不要说做一个记者了。”
赵|和《新传快递》
培养优秀的记者,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1994年赵|便为他的学生们创立了一份报纸——《新传快递》。在办报中他带领他的学生们一起学习。12年里,从手抄报、到打印张贴报,再到发行几百份的报纸。《新传快递》是赵|设计的一门新闻专业课程。新闻专业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很强,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新》的设立正是为满足这一教学需要。
除此之外,他还想使《新》成为一个同学、老师、学校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信息服务和思想的平台,他说这些是新闻专业的人愿意为大家去做的。
十二年了,说到办《新》的感觉,有时就是一个字,累。
因为《新》是一份周报,每周四要和大家见面,所以新的报纸刚出来,更新的一期已经又在酝酿了。选题、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改、打印、发行------,一道道程序哪一样也是马虎不得的。所以很忙很累,是他经常性的状态。
除了身体上的累,他感到最累的是精神上的。如果有错别字没有校对出来,他会很烦恼;如果版面编辑得不好,读者反映不好,他会很失落;如果有许多很有价值的新闻漏报了,他会很内疚;而最难过的是,采访中遇到种种无理的阻挠,辛苦努力却被误解和责难,应该采访报道的新闻不能去采访报道-------
虽然只有一个学分,他和同学却需要更多的付出。他的工作的激情和投入让很多的同学印象深刻,在办报中,同学们已经忘了学分的问题,分数问题,《新》让他们学到许多许多。书本中、课堂上的知识变活了,她融入了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中;他们在采访中接触大量的人和事,和许许多多的人打交道,交朋友;他们对学校这个微型社会了解得更多更深;我们体会到了一个新闻人的酸甜苦辣。
很苦,很累,而却从未想过要放弃。因为《新传快递》也给了我们快乐。
看到有许多同学,在展示板前阅读我们的报纸,我们快乐;
看到有许多同学边吃饭边在阅读我们的报纸,我们快乐;
看到我们的报道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问题得到了解决,我们快乐;
连续多日熬夜,《新传快递》“世界杯特刊”与世界杯足球赛同步,我们快乐;
我们提供的新闻信息给同学带来许多方便,我们快乐;
化除了误解,增加了交流,我们更是快乐-------
他让我们愿意作一个有价值的新闻人,他让我们学的专业、学的理论并不想仅仅停留在纸上,我们愿意身体力行,而在我们身体力行时,就更加体会到这些思想的宝贵之处。
学新闻的人自己要提高自己,要学习。图书馆新书上架较慢,现在的图书很贵,为了让学生能及时地阅读新书,他捐钱购买了上千元的书报、订了专业杂志,为《新》的同学安排了一个小小的读书角。
赵|和《新传快递》有一个梦想,对大学的梦想:
从这里,从外语大学走出的,是有价值的记者,有价值的律师和法官,有价值的外交家,有价值的文学家,有价值的企业家--------
赵|和他的《新传快递》愿为此而工作,为此而忙碌,为此累---,为此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