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 为师 为学——师德建设主题征文集 颂师德(5)

来源:系统管理员发稿时间:2009-03-19浏览次数:189


让学生做纯真、为善、爱美的人

——记苏长和教授

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         刘宏松

“做一个纯真、为善、爱美的人”。这是一句写在苏长和老师赠送给我的一本书的扉页上的赠言。这本书是我在上大学本科二年级时一次班级联欢活动上作为游戏获胜者得到的“战利品”。那一年,老师担任我们班的辅导员。书中的赠言是他对每一个学生的殷切期望。能够获得这句赠言是我的幸运。更加幸运的是,老师作为我的辅导员老师、授课老师和硕士研究生时期的指导老师,在他的言传身教中不断地向我展现和诠释这句赠言的深刻内º­和意义。

老师之所以写下“做一个纯真、为善、爱美的人”这句赠言,是因为“真、善、美”正是他一贯秉持的为学和为人的基本理念。老师的治学有着鲜明的“真、善、美”风格。对于学术研究,老师总是对“求真”的重要性反复强调:“‘求真’既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出发点,也是在研究问题提出后解谜解惑的最终归宿。”他时常提到:“要研究真问题,不要把宝贵的时间花费在假问题上。发现真问题,就是要发现真正值得探究的、已有理论无法解释的¾­验困惑。只有发现了这样的真问题,才可能做出有学术贡献的研究。在提出问题后,一定要努力发现隐藏在事物表面现象背后更为本质的东西。做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冰山浮出水面的那十分之一上,研究者最根本的任务是要探究出水面以下部分的十分之九的究竟。”

老师很是强调“求真”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但他也认为,“善”和“美”同样不可偏废,有“真”而无“善、美”之追求,好学问也同样不可得。在老师看来,做“求真”的学问,意味着要尊重事实,意味着任何学理命题都需要接受¾­验事实的检验。但这并不等于要将任何理想的东西全部排斥在外。在研究中,除了坚持“求真”的现实路径外,还需要贯注“求善”的理想精神。“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求善’的理想就是追求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只有在和平、繁荣、全球正义等良善价值的指引下,研究才不会走进歪路,才可能对全球治理的发展和世界政治的改造产生智识上的贡献。”在这些言语中,老师道出了“求善”为他从事的学术研究所带来的方向导引作用。

而对于“求美”一面,老师则将之理解为对社会科学“美感”的追求。老师认为:“国际关系学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不同于人文学科,后者侧重于价值层面,前者更加注重学理层面的东西。做社会科学研究,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在研究过程中,要以清晰的概念界定和严密的逻¼­推理来建立起变量与变量之间的逻¼­联系。符合这样的分析和论证标准的研究,就是有‘美感’的研究。社会科学的‘美感’是一种逻¼­和理性思维的厚重之‘美’,而不是语言上或者修辞上的华丽之‘美’。”“真、善、美”作为老师一贯坚持的学术理念,在他发表的每一篇论文、每一部专著中都有着深刻的体现。只要细细品味老师撰写的论文和著作,就会发现,“求真”、“求善”与“求美”的学术热情可谓贯穿于字里行间。我想,这也正是老师的论著在国际关系学术界广受赞誉的重要Ô­因。

常言讲,“文如其人”。在老师身上还可以发现,学亦如其人。老师在学术研究中的“真、善、美”风格正是他为人、行事和为师风格的体现。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老师向学生传授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读书做学问的方法,还有对人生目标和意义的理解和感悟。对于“做一个纯真、为善、爱美的人”那句赠言,老师曾语重心长地解释道:“‘真、善、美’的源头就是爱。只要心中充满爱,人就会产生追求‘真、善、美’的情感动力。做一个纯真、为善、爱美的人,就是要做一个心中充满爱心的人。能够用自己的爱心来帮助身边的人,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老师用他的爱心关心着他的每一个学生在学业上的进步和思想上的成长,他也希望他的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充满爱心。

在一次临近毕业时的师生聚会上,老师在他指导的研究生或即将走向工作岗位或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之际,以充满着师长爱心的话语再次向他的学生传达他对“真、善、美”º­义的理解。“你们以后将从事不同的职业。有读博士做研究的,有做记者搞新闻的,也有做公务员的。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去做,同时也不能忘记应有的公益心和责任感。做学术研究,如果没有深厚的情感动力是很难做好的。做记者也是一样,优秀的新闻作品是要靠责任心、靠爱心去发掘的。只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就会体验到精彩的、有意义的人生。”可以说,老师的谆谆教诲正是铭刻在他内心深处的人生信念。这样的人生信念源自于苏老师心中那份对学生、对事业、对国家、对社会的爱心。而这份爱心,正是老师全心全意投身于教育事业并在国际关系学术研究上孜孜不倦、奋发进取的情感动力。

老师的“真、善、美”师德是我学生时代获得的宝贵财富。如今,我已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教师。我真心地希望我能将从苏老师身上获得的宝贵财富传承给我的每一个学生。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记查明建副教授

文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