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应该有点精神的,同样,一所大学也是应该有点精神的。大学的校训,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大学精神的凝聚与升华。好的校训,能充分体现出一所大学的育人治学宗旨;好的校训,能在学生离开母校后,依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就国内高校来说,就有很多这样意味隽永的校训: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人民大学的“实事求是”;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国海洋大学的“海纳百川,取则行远”;山东大学的“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东南大学的“止于至善”;南京师范大学的“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细思这些校训,具有这样一些共同点:首先,她们都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知行合一、仁德为先、诚信待人、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其次,她们都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日新月异、学无止境;最后,她们都从人才——先为人再成才的角度来阐发教育理念,实事求是、浩然正气、公能兼备。
我并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外人,进入上外工作两年半来,坦率地讲,对以前的校训印象并不深。而我们的新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令我感受颇深。首先,与以上的校训相同,这是一条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校训,高尚的品格是中国传统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华文明的精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境安静清静,才能达致远大目标。这也是中华民族高尚情操的典型表现。其次,这是一条充分体现上外学科特色的校训。作为一所多语种、复合型专业的外国语大学,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既懂外国语言与外国文化,又通本国文化,推进中外交流,为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服务的专门人才,而不是简单的语言交流意义上的“工具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只会讲外国语的所谓“人才”。中为源,外为用。学外为中,贯通中外,才是上外应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最近,松江校区各学院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校训宣传活动。印着新校训的两百件T恤衫被学生一抢而光,还有老师前来光顾,所有善款捐给上外青年捐助中心;校训书法比赛、海报比赛开展的也是如火如荼;很多团支部开展了以宣传新校训为主题的各色主题团日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对新校训的认可。如何在今后的教学管理中,通过全员育人的方式,让新校训真正深入人心,这对上外研究—教学型大学的发展必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今天的上外,有了这样的新校训,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我已真正成为一名上外的教师,成为一名上外人。(英语学院青年教师 徐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