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训——大学管理的方法论

来源:系统管理员发稿时间:2007-06-26浏览次数:167


 

                                                   新传 赵|

 

摘要校训是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的最集中的、精炼的表达。办大学首先要明了大学的意义和价值、理解大学的精神、明确办大学的理念,并能把握本大学的特色,从而提炼出本校的校训,并以精粹的语言阐明之;继而可以紧紧围绕这简明扼要的表述——校训,来进行大学建设和管理,以此为纲,进行大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大学的文化培育等。校训对于一个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意义重大,是检验一所大学的办学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方法有否和好坏的试金石。

 

关键词:大学、校训、大学管理、方法论

                              

                                   

校训应该是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的最集中的、精炼的表达。办大学首先要明了大学的意义和价值、理解大学的精神、明确办大学的理念——在这理念和精神的支撑之下,才有相应的大学建设和管理。是否有一个既体现大学基本精神,又体现自己大学特色的校训,可以成为检验一所大学的办学者的办学理念有否和好坏的试金石。

曾经看过国内十几所高校的校训,惊讶于其都如此的空泛和雷同,其内容不是“团结、奋进”、“求实,文明”,就是“奋进、求实”、“团结、文明”等等。看过之后不禁哑然,又感到十分的可悲。“奋进、求实”、“团结、文明”,这些都不错,这可以是对任何人和任何单位的最基本的、最宽泛的要求,但体现不出一所大学的特有的精神和价值,不足以用来作校训,也不足以使办学者有明确的建设和管理大学的理念和方法。

办大学有两个点要明确:一是大学之科研,其目标是探求真理、发展学术本身,是以研究成果供国家和公众参考,以智慧贡献社会;一是大学之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教他们获得人生幸福的方法,是以精英人才贡献社会与国家,引导社会进步之潮流,推进社会发展(不是只能“适应社会”)。这是所有大学的管理者应该明确的最基本的两点,在这个基础上,各所大学可以根据自身特有的条件、资源和环境,以自己的方式办出自己的特色,最后来体现出大学共同的精神。提炼出一个校训,并以此作为自己大学的办学原则,成为科研和教学的指导原则,围绕着这个中心,办出自己大学的特色,也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培养的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方可傲立于大学之林,成为一所成功的大学、一流的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以外国语言、文学教育的教育和科研著名。近十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一直在探讨新的办学的理念,调整思路,希望能把单科性的专业外语学院,逐步改办成多科性应用文科类的大学,办成国际一流的大学。下面笔者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从她的校名、校训来探讨这所大学的建设和管理,希望能为大学的管理者提供一些参考。

 

“正名”,探求校训之始

 

上海外国语大学,194912月正式成立,校名为上海俄文学校1956年正式改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正式改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总的目标是把单科性的专业外语学院逐步改办成多科性应用文科类的一流大学。笔者认为,欲达到这个目标,现在的上外,应更换一个名称,提出一个校训,建设三个立足点。

上外要发展必先“正名”。

孔子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个道理在这所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印证。上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上外从“俄语专科学校”到“上海外国语学院”,从“外语学院”到“外国语大学”。——可以看到我们大学的发展都是先从“正名”开始的。随名称的更改,也一步一步“脱胎换骨”,明确自己的目标,才一步步的发展。今天,这所大学要进一步发展,要“把单科性的专业外语学院逐步改办成多科性应用文科类的大学”,还需再一次的“脱胎换骨”——再一次的“正名”。

从“外国语大学”发展成“国际大学”。

这所大学目前的发展时时刻刻都遇到“名不正”的问题,“名不正”随时都阻碍着大学的发展,“外国语大学”已成为这所大学建设和进一步发展的羁绊。

事例一,名声叫不响。上海外国语大学自从明确要“把单科性的专业外语学院逐步改办成多科性应用文科类的大学”的目标后,建设和发展了很多“复合型专业”,比如国际新闻专业、国际经济法专业、金融专业、管理专业、外贸专业等。很多专业如国际新闻专业,即使已经搞了二十多年了,在学术交流等很多场合,一说到“外语大学”,其他学者们就感到它“不是正规军”,“不入流”,这是他们在潜意识里就马上产生的。其实也难怪,因为“顾名思义”——根据名称来理解其含义,是人们很自然的思维习惯。要改变这个习惯,很难!“上外”既然要办成“多科性应用文科类的大学”,就应该取一个名副其实的名称,为什么一定要莫名其妙的坚守旧名称,去做“事倍功半”的事?

事例二,非语言专业科研项目很难拿到。这所大学的非语言专业很难拿到国家级的项目,问题同样在“名称”上,有些同志反映,有关部门在审批“非语言专业”的项目时,听到申请来自“外国语大学”时,基本连考虑都不予以考虑了。不要说国家级的,就是上海市的,也同样如此。

事例三,引起大学各层领导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混乱;学生的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理捻和目标也不明确。这所大学的教师多年来都在“语言重要还是专业重要”观念中转圈子,自我迷惑、自相牵制,忘记了“大学”的目的和基本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们建设大学的目的不是为“外国语”,而是培养一个“中国人”、一个“世界人”。 “外国语”只是培养这个中国人、世界人的一部分基础教育内容,不是全部,更不是目的。一所真正的大学不可能只是一所“外国语大学”。“外国语”三字,也不足以体现这所大学的应该达到的目标和发挥出价值。

古人云:取法乎上。做事业就要定目标,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