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直中绳,鞣以为轮,亦需鞣之,方不复挺

来源:系统管理员发稿时间:2007-06-04浏览次数:183


木直中绳,鞣以为轮,亦需鞣之,方不复挺。大学是立人之地,育才之源,当然应该以校训来树立自己优良的传统和信念。今喜闻老校新言,品高格,扬远志,叹唯有“学贯中外”的校训才能彰显我校鸿鸬之愿,也不负学校对全体师生的寄望与重托。

校训是大学文化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和总结,也是激励师生奋发进取的基石。久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于清华,“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之于复旦,历史上类似的经典名句都对学校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它们熏陶了莘莘学子拼搏求知的精神,同时造就了代代风云人物,在他们精神思想的深处都涌动着母校沁人心脾的话语。上外是培养外语精英的沃土,用高尚的情操、高尚的精神去浸润人,用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去感染人,用弘扬中西、内外贯通的思想去启发人。

每一个学生都应以新校训为标尺来完成学业和培养人生观,而作为教师,身为学生的表率和模范,我们更需要从自身出发,从点滴做起。

格高志远,是为人的基本准则,是高校教师培育高等人才的先决条件。古有名师出高徒之说,知识才学固然重要,品格眼界更能省身明志。教师作为直接面向学生传输思想和知识的排头,要以远大理想和博闻广识来塑造人才,就应该身体力行,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见识,不进则退。这时,新校训的提出对于全校师生都是一次很好的观念精神教育。“知己知彼”耳熟能详,“学贯中外”理所当然成为高校传播思想的根基;“通晓古今”能知未来,而佐当今之事;“洋为中用”的道理从百余年前之变革起便深入人心。做到中外合璧、融会贯通可使学问不落于世界,弘扬传统菁华于海内,而这两点正是我们教师员工对于上外教育所肩负的重任。

作为西方语系意大利语专业的年轻教师,从“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新校训中,我深深领悟到到新校训对于本专业发展的规范和指导作用。意大利语作为西方语系的重要分支,理应走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利用语言这个文化融合的基础与平台,体现出上外“学贯中西”的宗旨;与此同时,我们应高层次、多角度地来规划探讨意大利语的本土化教学如何更好地适应符合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需求。一种语言在其非母语国度中如何发展壮大,需要我们对其本身特点和生存土壤进行仔细的研究与分析,在掌握语言的形态与逻辑演化的基础上,作出中国化的观察和理解方式。对于学生的培养也不能仅仅局限在对于基础语言的掌握,品德高尚,志向远大才是育人的根基和准则。真正做到了“高格远志”,在此基础上,力图通过语言这一平台,达到文化互通,借以促进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力图,最终体现“学贯中外”应有的价值。

年轻教师理应对新校训提出的思想铭记于心,用日常工作来书写新精神、新篇章,在投入国家、学校快速发展的潮流中时,体验和感悟“格高志远、学贯中西”这朴实而深刻的话语,以树立高尚精神和远大理想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西方语系工会  邓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