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校训有感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确定的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是上外人在办学理念上的一个核心标志。这是一个既简明扼要又蕴意丰厚的校训,集中地体现了上外在新世纪的鲜明特色。
一个“格”字,有着十几条释义,但按我的理解,新校训中的“格”字,首先是指人格、品格,也可表示规格、合格。上外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高规格,高起点,我们应该为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华民族造就合格的人才、优秀的人才。而上外人也应该努力做到人品高尚,格调高雅,懂得“有耻且格”的道理。严格意义上来讲,大学显然不是职业培训机构,不是单纯传授谋生技能的场所。大学,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地,是社会道德水准的标识。倘若,鼠目寸光,蝇营狗苟,在世俗和物欲面前放弃正义和良知,无疑是大学的悲哀。所以,大学要有远大的目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要重视思想情操的培育。一个有品位、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一个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青年学子,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而为师者,不仅要有才识,还应该具有人格的魅力和道德的感召力。教师的言行,点点滴滴都将化为浇灌学生心灵之花的泉水。所以,为人师表从来就是天经地义的要求,也是教师的基本职业操守。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格高志远”,首先应该是教师的座右铭!当我们在七尺讲台上,或严谨、或风趣、或睿智、或儒雅、或广博、或专精、或敦厚,或潇洒,总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记忆。而且,其学术眼光、其人文胸襟、其精神风采、其人生感悟,更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将成为莘莘学子记忆中一道永远的风景。师者,能不自重?
“学贯中外”,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明确了我们求知向学的路径。作为上外人,不仅要重视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在传统的强势学科方面,继续做好做强,而且,还要承担起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时代使命。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学术团队,一个整体,上外人不仅要有突出的外语能力,还需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对中外文化的精髓能够融会贯通。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为中国和世界架起双向交流的桥梁。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迫切需要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中国融入世界,那么在中国国力全面提升的二十一世纪,就更需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风采,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因此,上外人有责任、有义务,让世界各国正确地认识中国,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为了做到这些,我们上外人,应该更多地了解中国本土的文化、历史,深知国情、民情,把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中国的土地上。在我们的背后是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我们的肩上,是振兴中华民族、重塑中国形象的历史重任,而在我们的面前,则是世界的大舞台!
“学贯中外”又是一个很高的学术境界,也是我们全体上外人为之努力的方向。什么时候,上外有了学贯中外的大师级领军人物,上外的学科地位和学术声誉则不言自明。也许,那个时候,在世界学术史上便有了上外人创立或参与的中国学派。这将是我们每一个上外人的骄傲。
国交学院 陈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