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翻学院博士生 李红玉
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柴明教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他的言传身教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了为人、为师、为学的道理。
一、笑对压力
柴老师爱笑,这可是出了名的。无论是缠身于行政事务,还是忙于学科建设,又或是致力于学术研究,他总是一脸灿烂的笑容,仿佛总有用不完的精力,花不完的时间。今年初,在高翻学院举办“首届翻译人才培养高峰论坛”的那一段时间,柴老师不但要负责会议的筹备,还要保证正常的行政、教学工作,忙得简直分身乏术。由于过度操劳,他感冒了,牙龈肿得老高,饭也吃不下,但他还是乐呵呵的,每天清早7点多就来到办公室,晚上9、10点才走。我问他,“您不觉得压力很大,工作好像怎么干不完吗?”柴老师笑了笑,“事情是很多啊!但总要一件一件地做。翻译学的学科基础还很薄弱,有太多问题亟待解决,有太多工作需要马上着手。事情虽多,但生活多么美好啊,我把心态调整好就不觉得有压力了,反而觉着忙碌也是一种幸福呢!”看着虽刚过五十但已白发斑驳的柴老师,我肃然起敬。平时,我们老是报怨作业多、工作忙、压力大,但他在工作负荷那么大的情况下,依旧微笑着欣然面对。这虽然不是什么壮举,但这从容背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翻译学的执著却让我们震撼。
二、学识渊博
柴老师涉猎广泛,说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丝毫不是对他的奉承。看看他曾指导过的硕士论文方向:英语教学法、二语习得、语音学、语言测试、语言学、口译研究、笔译研究等等,我们就知道他学术视野有多宽广了。其实,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在给我们博士生上课的时候,柴老师不但经常提醒我们相关学科的发展脉络和动向,还常常给我们讲音乐、讲数学、讲相对论、讲最新的IT科技、讲国际形势、讲国家政策等等,并将之与我们的研究联系起来,让我们借助不同领域的最新发展深入我们对翻译的理解。他就像一本活的百科全书,全方位地启迪着我们,引导我们治学的方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课堂上讨论计算机辅助教学。当我们几个博士生还在为如何运用网络辅助翻译教学的问题争的面红耳赤的时候,柴老师却笑咪咪的看着我们:“你们讲的那些技术早就不新鲜了。知道最新的科技发展吗?”我们一个个都摇起头来。柴老师呵呵一笑,就开始滔滔不绝地从第一代计算机、第一代通信技术一直讲到最新的芯片功能和3-D手机。末了,他说,“要做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就必须要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只有将它们与翻译教学联系起来,我们的研究才具有前瞻性。”我们几个都听呆了,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学术应该这样做!在柴老师的影响下,我们也开始扩大阅读面,涉猎不同领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认真治学
柴老师在科研和教学中以严谨、忘我著称。他所编撰的理论著作《鹤立鸡群-中国英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耗时几年(?),是他与国外一流专家、学者反复讨论、研究的成果。不管工作多么繁忙,他都坚持每个星期给我们上课。每次上课,他都反复强调学术规范、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他对学术垃圾深恶痛绝,总是告诫我们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上课时,他还总是耐心地回答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且通常一讲就忘了吃饭的时间。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去他办公室问一个学术问题,他就和我们从上午10点一直讨论到下午1点。我们离开办公室的时候,他桌上的盒饭早就凉了。事后我们才知道柴老师胃不好,曾有过大出血。我们特别内疚,可柴老师知道以后还安慰我们说,“你们的问题很好,做学问就要有问题意识。我最喜欢你们问问题!”在他的影响下,我们认清了学术的“正道”,踏踏实实地作着学问。
师德,固然在非常时刻有可歌可泣的悲壮事件和场景,但更多的表现却是来自于平凡的、普通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日常工作、教学和科研中。柴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在每一个为人、为师、为学的细节中都无不体现出其高尚师德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