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 新校训 新希望

来源:系统管理员发稿时间:2007-06-04浏览次数:161


教育技术中心  刘洁韵

 

“训”字在《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说教也”。从这个意思出发我们可以有很多“训”,比如:庭训、家训、祖训,而所谓“校训”原先是指校长讲话中的关键词句,后来演化成综合体现学校办学宗旨和理念、学风,对师生有指导意义的词句。纵观国内外各大名校的校训,不但取义深邃,文辞优雅,且大多来源于古代经典,以示其对学术殿堂的尊重,办学思想之绵久。我们学校原先的八字校训,虽然对广大师生的操行和治学很有指导意义,但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原先的校训源自延安抗大的八字校训,有着很强的时代特征,而且大江南北全中国与之神似的校训不下千百,很难有过目不忘的功效,难以将本校的办学宗旨示于众人。故此新世纪中,我们上外人,无论在校师生抑或离校的先进前辈,对新校训的产生无不延颈企踵,希望新校训既能够体现上外办学特色,又可以展示独特风格,朗朗上口。这次的新校训很好地担当了这份双重责任。

一个大学的办学宗旨就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之材,所以大凡校训都要对师生为人、治学之道提出要求。我们的新校训向我们提出了“格高志远”的德,“学贯中外”的学的要求。

“格高志远”究竟要我们上外人有怎样的品格和志向呢?我想是要求我们建设一个学术风气澄清的氛围,学术品格高洁的自身,虽然我们身处对外交往的前沿,也要冷静看待物质生活,内心沉稳坚忍,坚持一个学人当有的品格和操守,这样才能建设一所研究教学型大学。我们国家的传统教育中最重视对人的品格和气质的塑造,我们只有时时以“格高志远”的校训劝勉自己,才能提升学子的志趣,先生的魅力。

我们是外国语大学,很自然语言文字是我们的强项,但新校训中的“学贯中外”要求我们要超越寻章摘句,雕砌文藻的窠臼,要有一个世界的眼光,要有多学科综合的眼光来观察理解这个变化中的世界。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位乡贤——徐光启,他既是中国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学贯中西的第一人,可以作为激励我们的楷模。崇祯二年,他负责重修历法,他深知传教士们带来的西法已经超过了中国传统的天文历算和中世纪由伊斯兰世界传入中国的回回历法,提出历算上要“熔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更进一步提出了对待比我们更先进的文化时的总体态度:“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以上皆出自徐光启的《奏呈历书总目表》,1631年,见梁家勉:徐光启年谱,上海古籍,1981)。我想这个方针对我们后辈学人也很值得借鉴,须知我们学习研究外国语文的目的是要更好地理解世界,让世界更好地理解我们。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我们如能人人厉行,将来的史册中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名字就能辉煌!

 

65311900DD2702

Ljyun1014@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