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兼备,志存高远

来源:系统管理员发稿时间:2007-06-04浏览次数:188


—我读新校训

 

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  贺诗熠

 

我校以“格高志远,学贯中外”为新校训,既有浓厚的文化积淀,又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校训体现了上外人在中国现代化的追求中,与其他高校师生、其他社会群体的有同有异,同中之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

“格高志远”是就人的思想品质而言。格指人格,它是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的总和。它是人在特定的社会生活中,因其所具有的地位和所能发挥的作用,两者统一形成的社会特质。它使人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决定自己对现实的态度、趋向和选择,行其所行,止其所止。人性的复杂,或光明磊落、或卑鄙龌龊、或敦厚朴实、或狡黠奸佞,故人格有善恶高下之分。上外人对格高的追求,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清代文人杜粼凇兑锻┏跷迨芬皇校碚盟呐笥阉担骸拔嶙悠涓吒瘢π兄厝寺住!本哂懈呱腥似返娜耍⑸泶κ隆⒋私游铮杂幸欢ㄔ颉⒐婢亍⑷缈思悍罟⒁灾北г沟取K撬枷肷稀爸仄浞礁瘛保形稀耙灰灰栏瘛薄!独窦恰ょ灰隆返溃骸把杂形锒杏懈褚玻且陨豢啥嶂荆涝虿豢啥崦!

行有高格的人,他人无从夺其心志。高格与远志相关。校训中的志远,即具有远大的志向。早在春秋晚期,孔子就以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为己任,而孟子说得更明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又认为这样的理想只有在国家统一的和平时期才能得到实现。今天,党中央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思想,当代中国人在继承民族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的同时,又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以和为贵,追求天人和谐、向往大同,以天下为公。上外人作为中国人的一员,其理想不外于此。

上外人在追求志高格远的同时,又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独特的才干。除了掌握本国的语言文字,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外,他们还能通晓他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民俗等等,从事着丰富多彩的国际交流活动,起着沟通、桥梁的作用。这种作用反映于我们的校训,便是“学贯中外”四个字。在中外的交往中,起到沟通、融汇、接纳的作用,不仅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还要有深厚的本国文化底蕴,才能如鱼得水,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因此“学贯中外”就是一个先决条件,古今中外的民族交往历史就证实了这一点。以中国而言,从古代的法显、玄奘、近代的严复、蔡元培,到当代的钱钟书、林语堂、傅雷……,无一不是学贯中外。例如,一代宗师钱钟书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被誉为文化大家。著名作家林语堂深受中西文化双重浸染,擅长中、英文写作,一直致力于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将中国、中国社会、中国人文,在文化的意义上呈现给世界。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是一个整体,由此显示了上外人德才学识兼备,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它是为学的标尺,为人的目标;它是学校的灵魂,学子的精神家园。天涯海角,上外人无论身处何方,心中自有一杆秤,负笈前行,不畏险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